学佛入门(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安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学佛入门(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安泰)精美图片
》学佛入门(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安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学佛入门(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安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750287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6.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0:33:37

内容简介:

 本书讲解了佛教的最基础的知识——四圣谛、六波罗蜜、四弘誓愿及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通过本书的讲解,读者能对佛法有全面的理解,并依本书指引的道路,精进修行,可以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益处。


书籍目录:

编者序

 四圣谛讲记

前 言

佛法的基础

“四圣谛”是什么

四圣谛的经论依据

四圣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类因果

四圣谛的内容

结 论

 六波罗蜜讲记

什么叫作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禅定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结 论 

 四弘誓愿讲记

前 言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念处讲记

修四念处的究竟目标———智慧

大乘观空的方法

  四正勤讲记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内容之一 

四正勤的异名

善法与恶法

四正勤的内容

修行四正勤的重要性

精进的种类

佛教基本三经皆重视精进行

结 论

  四如意足讲记

四如意足是四种定境

修证次第中的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的内容

四如意足即是四种三摩地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

四如意足为何称为四神足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

  五根五力讲记

何谓五根及五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 

问 答

  七觉支讲记

三十七道品第六科 

何谓七觉支 

七觉支的意义 

《阿含经》中的七觉支修持及其功用

大乘经论中的七觉支

  八正道讲记

何谓八正道

八正道的地位

八正道是舍苦乐二边的中道行

八正道的定义

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与三增上学

八正道与四圣谛

八正道与十二因缘

八正道是三乘共法

八正道即为大乘佛法 

出离三界的八正道 

 


作者介绍:

  圣严法师(1930—2009),出生于江苏南通,世界著名的佛学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台湾著名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

  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近四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语言。还有《佛学入门》、《学佛群疑》等影响深远的著作,均受广大读者欢迎。

  圣严法师被誉为台湾第一高僧,稳定人心的力量。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既有政界人物,也有活跃在海峡两岸的著名艺人、学者等,确为近几百年对台湾影响*的人物之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1 四圣谛讲记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转法轮。前言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转法轮:

  (一)此是“苦”的事实;苦果定有其苦因,名为“集”;此是灭苦之“道”;此是苦“灭”的涅槃。

  (二)苦宜灭,集宜断,道宜修,灭宜证。

  (三)苦已灭,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

  这是四圣谛的三个层次。

  释迦牟尼佛讲了三次,当他讲到苦已灭了,苦的原因已断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实际上已经进入涅槃;到了第三个层次时,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证得阿罗汉果了。佛法的基础

  基础的佛法应该包括以下的四项:

  (一)依戒而住。戒律,包括在家众的五戒、八戒及十善,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律就是健康清净的生活规范。

  (二)依法为师。依“三法印”为依归。“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南传巴利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

  (三)以解脱为目的。观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流转,破执而离苦。佛法所讲的正法,就是对生命的判析,生命的生死过程,是以十二因缘构成的,从十二因缘来观照;观成之后,便会觉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能够觉悟到人的生命之虚妄,便可从执著的烦恼之苦,而得解脱。

  (四)以四圣谛为总纲。四圣谛是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的指导原则。一切大、小乘佛法,无非围绕着众生的生死及解脱问题在做宣导,故亦皆依四圣谛为根源。如果离开四圣谛的原则而说的,都不算是佛法,而是外道法。

  戒律及正法,合称为正法律,目的是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故皆不离四圣谛的原则。“四圣谛”是什么

  为何说是“四圣谛” 因为:

  (一)是佛陀或阿罗汉等圣人所通达的四种真实的道理,故名为圣谛。

  (二)能如实正觉此四种道理而登圣位,成等正觉,故为圣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说法度五比丘时,所讲的就是四圣谛。

  (三)四圣谛的四种道理,是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不虚的,故名为圣谛。在佛的观察和体验,苦和苦灭,永远是众生所需要知道的,人类要想离苦,必定要断绝受苦的原因,如何断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须修行灭苦之道。这是四种真实的道理,因此称之为四圣谛。

  (四)“圣”有“正”义,能发无漏智,证涅槃之正理者,即成为悟道的圣者。

    四圣谛是什么呢

    苦圣谛

  有苦难相,苦已发生。也就是说,圣人已经知道了三界众生即是受苦的事实,由于苦难、苦厄、苦恼等的现象,使娑婆世界的烦恼众生,头出头没,流浪生死,永无了期。苦集圣谛

  有生起相,使苦的事实发生。就是先有了引生苦果的行为,构成了受苦的原因,才会发生苦的结果。从圣人的立场所看到的苦的原因,是由于众生在烦恼愚痴中造作种种不善行为,而形成一种力量,名为业力。这股力量,就是将来要受苦的原因。苦灭圣谛

  有寂静相,苦已中止。圣人已经实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苦已是不存在了,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实。灭苦所修之道圣谛

  有出离相,使苦停止。如何使得苦的事实不再产生或停止呢必须要修灭苦的道,那就是运用正常、正当的生活,以及清净的身心,杜绝造作种种恶业的机会。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不修道,一定永远在造作苦的因,不断地接受苦的果;修道则不再继续造作苦的原因,自然也不会再有苦的结果。四圣谛的经论依据

  (一)四圣谛在三藏圣典之中的依据相当多,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以及《杂阿含经》等原始经典中,都讲到四圣谛。具体的则有:1《长阿含经》卷八的《众集经》;2 《中阿含经》卷七的《分别圣谛经》;3 《四谛经》。

  (二)在论典里面,基本的有:1 阿毗达摩的《大毗婆沙论》卷七七;2 世亲的《俱舍论》卷二二;3婆薮跋摩(Vasuvarman)的《四谛论》,共有四卷;4 觉音的《清净道论》第十六《根谛品》。

  (三)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依据《大涅槃经》详论: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

  此外,在藏传及南传的论典内,还有不少处论及四圣谛。因为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不论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是离开了四圣谛的原则,就没有了根据。本文姑且不讨论各宗各派对于四圣谛的论列,单就基础佛法介绍四圣谛的法义。四圣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类因果

  什么叫作世间及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加空间,凡是生活在有时间感、有空间感的环境之中,一定是无常的,是有生有灭的,是经常变化的。

  例如时间一天天过去,而人们的生命在继续地延伸着;事实上,人的生命,从生到死,从有到无,其过程是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叫作无常。

  然而,无常的时间现象,一定是在空间之中移动变化。时间的过程,有长有短,空间的位置,有大有小,由于种种不同的时空因缘,使得人们的生命现象产生变化,才有了永无止境的无常,因此,时间加空间的不定性,便形成了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这就叫作世间。

  出世间的定义,是说圣人已经离苦而得解脱,其内心世界不再有时间和空间所给予的拘束;虽然还在时间及空间之中,但已经不受任何时空现象所动摇、所困扰。

  四圣谛跟世间及出世间是什么关系呢苦谛和集谛是属于世间的,灭谛和道谛则是属于出世间的。世间是凡夫众生的生死流转,出世间是圣人永离众苦的涅槃寂静。苦谛——有漏的世间果

  众生的生命,无常生灭,犹不自觉,故为苦果。苦是属于世间的事实,就是在世间接受苦的果报。集谛——有漏的世间因

  众生于生死中,既在受苦的果报,同时也在造种种业,构成继续接受种种苦的原因。因此,苦是在世间的果,集则是在世间造作受苦的因。

  一定有人会这样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快乐的时候;一生之中,也有快乐的时光,怎么会全部都是苦的呢然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世间上的任何一样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即使有快乐,结果还是苦,因为无常即是苦。

  或者有人认为,无常也不算是苦,没有就没有了,又有什么苦呢但是,从佛法的观点来讲,无常并不等于没有苦,乐不能持久故是苦,乐的无常并不等于不再受苦,而是苦的连续。灭谛——无漏的出世间果

  永离烦恼的无明,业惑从此不起,故从苦果获得解脱,一切的苦因,永不造作,所以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道谛——无漏的出世间因

  此即是修行灭苦断集的八种圣道,亦名八正道。苦灭谛是果,灭苦的道谛是因;苦灭,就是涅槃,是解脱生死的一切苦厄,而已得到出离世间的结果,称为灭谛。但是在尚未得到出世间的结果之前,必须要有修道的生活及其所修的项目;所以,修持八正道,即为出世间之因行。由世间因果转换成出世间因果

  若人希望由世间因果而转换成出世间因果,必须根据四圣谛的原则。释迦牟尼佛初度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使得五位比丘弟子从凡夫而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从世间因果而变成出世间因果的例子。以下再做深一层的解释:

  苦圣谛:是知四苦、八苦的生死果报,不论正报及依报,皆是苦的果报。苦谛是教人们知道苦的事实,就是要人知道人生即是四苦、八苦;这也说明了人这个果报的身体,就是苦的事实。正报是主观的身心条件、是受苦的主人;依报是客观的生活环境,是给我们受苦的世间。

  集圣谛:亦名爱习苦习圣谛,爱腻染著内六处,名为习,贪恋染著外六处,亦是苦。苦的原因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对于自己生命现象的身体,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即是六根),非常的爱惜、执著,甚至牢牢不放;又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攀缘不舍;于是,根身、器界的结合,而生六识的我执,造作种种的业,集成了苦报之因。

  灭圣谛:亦名爱灭苦灭圣谛,舍去对于内六处的爱腻染著,获得解脱,便是苦灭。就是对于自己的根身不再爱著,对于器界不再攀缘,苦因不生,苦果永尽。

  道圣谛:亦名苦灭道圣谛,即是修持离苦的八正道,断苦习,灭苦果。八正道的内容相当丰富,涵盖着种种的修行方法,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从五停心、四念住,配合修持十六特胜而发无漏智慧,入初果的见道位。

  ……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

  *基本的佛教理论,开启智慧,获得身心的安泰


媒体评论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苦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间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执著名师,因为再有名的师父也不能把你变成佛,他们只能为我们指出心灵的路,但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来见圣严师父,就是因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须向一位有智慧的老师请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对不对?路对不对?师父能够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变、哪里要做。

   李连杰

  

  我皈依圣严法师多年,受益匪浅。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张国立

  

  圣严法师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我对他的学问与智慧极具信心。我很庆幸能身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东西方为佛教所做出的贡献。

   一行禅师


前言

因人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面对无量法门,该如何择定修行的起点呢?《学佛入门》可说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纲,涵括四圣谛、六波罗蜜与四弘誓愿、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入门起点,也是成佛的圆满终点。

四圣谛是佛陀所讲的第一堂佛法课,这门功课也是所有佛弟子都必修的第一堂课。佛陀初转法轮的五比丘因听闻四圣谛,而由凡夫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陀最早的出家弟子。从此,佛教三宝——佛、法、僧便具足了。

四圣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陀所领悟到的四种真实道理。基础的佛法以四圣谛为总纲,作为生死流转与还灭的指导原则。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不论大、小乘佛法皆离不开此修行原则。

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以六度统摄一切行,故名六度万行。六波罗蜜并非是大乘佛教专有名词,大、小乘佛典皆有此名,重点在于是否愿发无上菩提心。

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度”指的是超越苦与烦恼的意思,以六种波罗蜜为修行方法,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两种我执,断除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两种生死,度越至涅槃彼岸。

四弘誓愿是成就三世一切诸佛的通愿,因此是欲成佛者必发的誓愿,从初学佛到成佛,毋忘于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誓愿是佛弟子于早晚课都必诵读的,以提醒自己要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在度化众生中消解自我烦恼,以誓愿为指标,精进修学佛法不懈怠。

掌握佛法纲要,体会四圣谛真理一分,便断除烦恼一分;实修六波罗蜜方法一分,便靠近彼岸一分;牢记四弘誓愿一分,便靠近佛道一分。身心烦恼将一分一分断除,智慧光芒将一分一分显露,直至圆满无碍。

三十七道品,是通往觉悟之路的地图,是七个基础的佛法修行阶段。

身为禅师的圣严法师,在本书中以独特的观点解释了三十七道品的次第渐修法门与禅宗顿悟法门的调和问题。法师表示,禅虽讲顿悟,亦涵盖渐修,此三十七道品可做为顿悟法门的基础,甚至利益不能顿悟见性之修行者。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终归一解脱味。无论是解经或指道禅修,圣严法师总能顾虑现代人忙碌的生活方式,以最切合时代的语言和实例,从无边的经藏大海中,瓢取那最纯粹的解脱味与读者分享。然而修行亦如饮水,冷暖自知,期盼读者能亲自品尝、用心体会,领略那妙不可言的法味。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值得购买(145+)
  • 书籍多(104+)
  • 体验满分(451+)
  • 无多页(253+)
  • 下载速度快(460+)
  • 推荐购买(623+)
  • 经典(453+)
  • 无盗版(183+)
  • 无缺页(557+)
  • 好评(645+)

下载评价

  • 网友 扈***洁: ( 2024-12-28 00:04:48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濮***彤: ( 2024-12-20 05:08:30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后***之: ( 2025-01-06 16:26:3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游***钰: ( 2024-12-20 15:23:5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习***蓉: ( 2025-01-15 06:28:17 )

    品相完美

  • 网友 益***琴: ( 2025-01-11 05:15:1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堵***格: ( 2025-01-05 21:13:05 )

    OK,还可以

  • 网友 苍***如: ( 2025-01-04 15:13:3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石***致: ( 2024-12-23 12:31:1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沈***松: ( 2025-01-01 16:43:0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焦***山: ( 2025-01-19 00:57:02 )

    不错。。。。。

  • 网友 曾***文: ( 2025-01-13 18:22:11 )

    五星好评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