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宝库 -啊,拓荒者!(蜂鸟文丛)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20:22:47

啊,拓荒者!(蜂鸟文丛)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啊,拓荒者!(蜂鸟文丛)精美图片
》啊,拓荒者!(蜂鸟文丛)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啊,拓荒者!(蜂鸟文丛)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2012543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1
  • 页数:252
  • 价格:32.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0:22:47

内容简介: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小说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瑞典移民亚历山德拉•伯格森幼时随父亲来到内布拉斯加州原始荒野,父亲去世后,她继承家业,在*贫困的境况下,面对一系列挫折和打击,她没有动摇,而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用勤劳和智慧,征服了桀骜不驯的荒山野岭,使之变成千里沃野。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凯瑟从题材、主题到人物、语言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书籍目录:

部 荒原

第二部 领土

第三部 冬忆

第四部 白桑树

第五部 亚历山德拉


作者介绍:

薇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她着力表现“拓荒时代”的典型人物,思想境界高爽纯洁,艺术风格舒缓清新。凯瑟的作品歌颂边疆开发者的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讴歌他们的理想主义,结构匀称,节奏舒缓从容,文字清新优美。近年美国批评界认为她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卡尔忧伤地摇摇头。“自由常常意味着哪里都不需要你,在这里,你是一个个别的人,有你自己的身世,你不在了,人家会想念你。可是在那些城市里有着千千万万象我这样到处滚动的石头。我们都是差不多的;我们没有任何联系,没有熟人,一无所有。我们之中有人死掉了,别人不知道该把他葬在哪里。送葬人就是我们的房东太太和隔壁点心铺的老板。我们身后留下的只有一件礼服大衣和一把提琴,或是一副画架、一架打字机,任何一种谋生用的工具。我们唯一做成功的一件事,就是付房租。在离中心比较近的地方几平方英尺的栖身之地房租贵得可怕。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人。我们在街头、公园和戏院里生活。我们坐在饭馆和音乐厅里环顾周围,看到成千万个和我们一样的人,感到不寒而慄。


Alexander drew her shawl closer about her and stood leaning against the frame of the mill, looking at the stars which glittered so keenly through the frosty autumn air. She always love to watch them, to think of their vastness and distance, and of their oredered march. It fortified her to reflect upon the great operation of nature, and when she thought of the law that lay behind them, she felt a sense of security. That night she had a new consciousness of the country,felt almost a new relationship to it. Even her talk with the boys had not taken away the feeling that had overwhelmed her when she drove back to the Divide that afternoon. She had never known before how much the country meant to her. The chirping of the insects down in the long grass had been like the sweetest music. She had ...


好一片田野,五谷为它着色

草原之春

黄昏,平原,

富饶,阴沉,默默无言;

辽阔大地,犁痕犹新,

黑重,粗壮,严酷无情;

茂盛的麦子,疯长的野草,

辛苦的马,疲劳的人;

空无人迹的漫漫长路,

黯然失色的落日余晖,

还有那永恒的、呼不应的苍天。

这一切啊衬托出青春

象火红的野玫瑰般怒放,

象云雀在田野上空歌唱,

象明星在薄暮中闪光。

柔情恼人的青春,

饥渴难耐的青春,激情奔放的青春,

唱啊,唱啊,

歌声来自沉默的唇边,

歌声来自苍茫暮色间。


三十年前一月里的一天,内布拉斯加高原上狂风怒号。汉努威小镇好像一条停泊在那里的船,挣扎着不让自己给风吹跑。在灰色的天和灰色的草原之间,濛濛雪花围绕着一簇簇灰暗、低矮的房子打转。


住房是在坚硬的草皮上胡乱盖起来的,有的看来象是一夜之间从别地方搬来的;有的又象是自己奔向那空旷的平原途中走散的。没有一所房子看来有长久的意思。


风咆哮着从房子上面和房子底下吹过。主要的大街是一条印着深深的车辙的路,现在冻得梆硬。这条路从小镇的北头那矮墩墩的红色火车站和粮食仓库通向南头的木材场和饮马池。路的两头各有一排不整齐的木房子:百货店、两家银行、药品杂货店、饲料店、酒馆和邮局。两边铺木板的人行道上盖满了已经给踩次灰色的雪。不到下午两点钟,开店的都已经吃完饭回来,守在蒙上一层白霜的玻璃窗后面。孩子都在学校里,街上除了几个穿着粗布大衣、帽子拉到盖住鼻子,粗里粗气的乡下人之外,已没有什么行人。有的带着老婆一起进城来,不时有一条红的或是编花的围巾从又家店闪出来又闪进另一家里面去。在路旁的柱子上拴着几匹套着车子的马,盖着毯子还冻得发抖。火车站附近静悄悄的,因为下一班火车要夜里才来。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啊,拓荒者!》描写了瑞典移民后代亚历山德拉在西部内布拉斯加草原上艰苦奋斗并*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小说采用并置、对照、象征、意象手法,大量引用圣经典故、古希腊神话等,增添了戏剧化的写作效果。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尤显特色。资中筠先生的译文堪称经典,十分宝贵。


书摘插图

好一片田野,五谷为它着色!——密茨凯维支

 

纪念萨拉·奥恩·朱厄特

在她瑰丽而精致的劳作之中,

蕴含着经久不衰的完美境界

 

草原之春

 

黄昏、平原,

富饶,阴沉,默默无言;

千里沃野,犁痕犹新,

黑重,粗壮,严酷无情;

茂盛的麦子,疯长的野草,

辛苦的马,疲劳的人;

漫漫长路,空无人迹,

落日余晖,如火将熄,

还有那永恒的、呼不应的苍天。

这一切啊衬托出青春

像火红的野玫瑰般怒放,

像云雀在田野上空歌唱,

像明星在薄暮中闪光。

柔情恼人的青春,

饥渴难耐的青春,

激情奔放的青春,

唱啊,唱啊,

歌声来自沉默的唇边,

歌声来自苍茫暮色间。部荒原

 

 

 

三十年前一月里的一天,内布拉斯加高原上狂风怒号。汉努威小镇好像一条停泊在那里的船,挣扎着不让自己给风吹跑。蒙蒙雪花围绕着一簇簇灰暗、低矮的房子打转,下面是灰色的草原,上面是灰色的天。住房是在坚硬的草皮上胡乱盖起来的。有的看来像是一夜之间从别的地方搬来的;有的又像是自己奔向那空旷的平原途中走散的。没有一所房子看来有长久的意思。咆哮的风不但从房子上面而且从房子底下吹过。主要的大街是一条印着深深的车辙的路,现在冻得邦硬。这条路从小镇的北头那矮墩墩的红色火车站和粮食仓库通向南头的木材场和饮马池。路的两头各有一排不整齐的木房子:百货店、两家银行、药品杂货店、饲料店、酒馆和邮局。两边铺木板的人行道上盖满了已经给踩成灰色的雪。不过到下午两点钟,开店的都已经吃完饭回来,守在蒙上一层白霜的玻璃窗后面。孩子都在学校里,街上除了几个穿着粗布大衣,帽子拉到盖住鼻子,粗里粗气的乡下人之外,已没有什么行人。有的带着老婆一起进城来,不时有一条红色或是编花围巾从一家店里闪出来又闪进另一家店里去。路旁的柱子上拴着几匹套着车子的马,盖着毯子还冻得发抖。火车站附近静悄悄的,因为下一班火车要到夜里才来。

在一家铺子前面有一个小男孩坐在人行道上伤心地哭着。他大约有五岁,穿着一件比他大得多的黑布外套,使他看起来像个小老头。他身上的法兰绒裙子已经洗过多次,缩得很短,裙摆边缘和包着铜头的笨重的鞋子之间露出一大截袜子。帽子拉下来盖着耳朵,鼻子和圆圆的小脸蛋冻得通红。他在那里轻轻地哭着,行色匆匆的过路人都没有注意到他。他不敢叫住任何人,也不敢到店里去求援,于是只好坐在那儿拧着长袖子,眼巴巴望着身旁的一根电线杆顶,呜咽着:“我的小猫,,我的小猫,她要冻喜(死)啦!”电线杆顶上蹲着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灰猫,用微弱的声音咪咪叫着,爪子使劲抓住那木头。这孩子的姐姐到医生那里去了,把他留在铺子里。就在姐姐不在的时候,一条狗把小猫赶上了电线杆顶。那小东西从来没有爬过那么高,吓得一动也不敢动。她的主人急得没办法。他是一个乡下小孩子,觉得这个村子又陌生,又让人迷糊。这里的人衣服都那么讲究,心肠又都那么硬。他在这里总是感到不自在,怕生,怕人笑话,总想躲到什么东西背后去。这会儿他太难过了,也顾不得谁会笑话他。终于好像看到了一线希望:姐姐来了。他爬起来拖着那双笨重的鞋向她跑去。

他的姐姐是一个高高的、健壮的女孩子,走起路来步子既快又坚定,好像对自己要到哪里去,下一步要做什么,都心中有数。她穿着一件男人的长外套(看起来一点不别扭,倒是很舒服的样子,好像本来就是属于她的;穿在她身上颇有青年军人的派头),戴一顶圆的长毛绒帽子,用一条厚厚的头巾扎紧。她有一张严肃、沉思的脸,那清澈、湛蓝的眼睛凝视着远方,视而不见,看来心里有什么为难之事。她起先没有注意到那个小男孩,直到他扯她的大衣,才停下来,俯下身去给他擦拭哭湿了的小脸。

“怎么啦,艾米?我告诉你在铺子里待着,别跑出来,怎么回事儿?”

“我的小猫,姐姐,我的小猫!一个人把她赶了出来。狗狗把她给追到那上面去了。”他的食指从袖子里捅出来指着电线杆顶上那可怜的小东西。

“咳,艾米!我不是跟你说过吗?要是你把她带来,总会给我们惹麻烦的!你干吗那么缠着我呢?不过也怪我自己,不该答应你。”她走到电线杆下面伸开双臂叫着:“猫咪,猫咪,猫咪。”可是那小猫只是微弱地叫几声,摇摇尾巴。亚历山德拉下决心掉头走开了。“不行,她不肯下来,一定得有人爬上去赶她。我看见林斯特伦姆家的马车在城里,我去看看能不能找到卡尔,也许他能有办法。不过你一定不许再哭,要不我就一步也不走了。你的羊毛围巾呢?是不是落在铺子里了?没关系。别动,让我把这给你戴上。”

她把棕色的头巾解下来,给他系在脖子上。一个过路的衣衫褴褛的小个子男人刚从店里出来向酒店走去。他停下来呆呆地望着她拿下头巾之后露出来的那一头浓密、光亮的头发:两条粗粗的发辫按德国式样盘在头上,一圈红黄色的鬈发从帽子下面挂了出来。他把嘴里的烟卷拿下来,用戴着毛手套的手指夹着湿的一头。“天哪,姑娘,好一头头发!”他叫了出来,有点傻,可是并没有坏心思。她以古希腊女英雄的气概狠狠瞪了他一眼,咬紧下嘴唇——实在大可不必这样严厉。那小个子服装推销员大吃一惊,连手里的香烟都掉了,蹒跚地迎着犀利的风向酒馆走去。他从跑堂的手里接过酒杯时手还有点不稳。他过去轻微的挑逗也碰过钉子,可从来没像今天那么惨。他觉得自己很低贱,满肚子委屈,好像受了欺侮。他,一个推销员,经常在单调乏味的小镇上挨家挨户敲门,坐在肮脏的吸烟车厢里爬过这寒风呼啸的地方,偶然碰上一个美好的小人儿,忽然希望自己显得更像个男子汉一些,这能怪他吗?

正当这个小个子推销员喝着酒平平气的时候,亚历山德拉匆匆走到杂货店去,因为在那里有可能找到卡尔·林斯特伦姆。他果然在那里,手里翻着一卷彩色《习作画》杂志,那是杂货店老板卖给汉努威镇上给瓷器着色的妇女们的。亚历山德拉向他说明了自己的难题,小伙子跟着她走到街角,艾米还在电线杆旁边坐着。

“我得爬上去逮她,亚历山德拉。我想车站那儿有可以套在鞋子上的大钉子。等一等。”卡尔把手插进衣袋,低头迎着北风向街那头冲去。他是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高个子,窄胸脯,身子单薄。当他拿着鞋钉回来时,亚历山德拉问他大衣哪里去了。

“我把它丢在杂货店里了。反正不能穿着它爬上去。我要是摔下来就接着我啊,艾米!”他一边开始往上爬一边回头喊道。亚历山德拉担心地望着他;地上已经够冷的了。小猫寸步不肯动。卡尔只得爬到电线杆的顶上,费了不少劲才把她紧紧抓住木头杆的爪子拉开。他回到地上之后,把小猫还给眼泪汪汪的主人。“好啦,抱着她到店里去暖暖身子吧,艾米。”他给孩子开了门。“等一等,亚历山德拉,我给你们赶一截车,到我们那里为止,不好吗?这会儿一刻比一刻冷了。你见着医生了吗?”

“见着了,他明天过来。但是他说父亲不会好转;不会好的。”姑娘嘴唇有点发抖。她一个劲儿地凝视着那荒凉的大街,似乎是在鼓足力量准备应付什么事情,似乎她在尽一切努力把握住那不论多痛苦总得想法应付的局面。风吹起她大衣的下摆,拍打着她的身体。

卡尔没说什么,但是她感觉得到他的同情。他也很孤独。他是一个瘦弱的男孩子,有一双沉思的黑眼睛,一切动作都轻手轻脚的。脸色白得有点纤弱,嘴也太敏感,不像男孩子的。嘴角已经带着苦涩和怀疑而微微下垂。两个朋友相对无言在寒风凛冽的街角站了一阵子,好像两个迷路的行人,有时停下来默默地承认自己困惑的处境。卡尔转身说:“我去给你套好车。”亚历山德拉走进店里让人把她买的东西包在鸡蛋盒子里,然后暖暖身子,准备开始那寒冷的长途旅行。

当她去找艾米时发现他坐在通向服装地毯部的楼梯上,在和一个波希米亚小女孩麦丽·托维斯基玩耍,那个女孩子正在用手绢儿戴在小猫头上当帽子。麦丽在这里是外乡人,她是跟着母亲从奥马哈来这里看叔叔乔·托维斯基的。她是个深肤色的小女孩,长着一头像洋娃娃一样的棕色鬈发,一张可爱的小红嘴和一双黄褐色的圆眼睛。人人都会注意到她的眼睛,那棕色的瞳孔闪着金光,像金矿石一样,有时在暗一点的光线下就像科罗拉多州的一种叫“虎眼”的矿石。

当地的乡下孩子都穿盖到鞋尖的长衫子,可是这个城里的孩子却穿着当时叫作“凯特·格林阿威”凯特·格林阿威(即凯瑟琳·格林阿威,1846—1901),英国插图画家,尤擅长为儿童读物画插图。她为画上的儿童设计的服装当时对欧美两洲都有很大影响。式样的衣服,还有她那从腰以下满打着褶子的红色细羊毛童衫长得几乎及地。这身打扮再加上她的宽边帽子,使她看起来像个雅致的少妇。她脖子上围着一条白色毛皮披肩,艾米羡慕地用手去摸,她倒也没有装腔作势地反对。亚历山德拉不忍心把他从这样漂亮的小伙伴身旁拉走,就让他们一起逗小猫玩儿,直到托维斯基闹哄哄地走进来把他的小侄女举到肩上,让大家都看到。他的孩子都是男的,所以极宠爱这小家伙。他那些老哥儿们在他周围围成一圈儿,一边儿欣赏一边儿逗那小女孩儿,她特别乖地接受他们的玩笑。她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因为他们很少看见这样漂亮,调理得这样出色的孩子。他们跟她说,她一定得从他们当中选一个情人,大家都拍拍口袋用东西收买她:糖果、小猪、小花牛。她调皮地看着那一张张散发着烟味和酒气的棕色的大胡子脸,然后用小手指头轻轻地摸着乔的胡子拉碴的下巴说:“我的情人在这儿。”

那些波希米亚人哄堂大笑,麦丽的叔叔紧紧搂着她,直到她叫起来:“乔叔叔,别!你把我弄疼了。”乔的朋友每人给她一包糖,她轮流吻他们一遍,虽然她不大喜欢乡下的糖。也许因为这,她想起了艾米。“放我下来,乔叔叔,”她说,“我要分一点儿糖给那个我刚碰到的可爱的小男孩儿。”她风度优雅地向艾米走去;后面跟着一群精力旺盛的崇拜者,他们又重新围起一个圈儿来逗那小男孩儿,弄得他把脸藏到姐姐的裙子里,姐姐骂他简直像个小娃娃。

乡下人正准备回家。女人清点着她们买的杂货,把红头巾在头上别好。男人用剩下的一点儿钱买烟叶和糖果,互相展示着新买的靴子、手套和蓝色的法兰绒衬衫。三个大个子波希米亚人喝着带桂皮油味儿的酒精,据说是为了加强抗寒力,每从瓶里吸一口就咂一下嘴唇。他们滔滔不绝的谈话压倒了那里的一切喧嚣声。热气腾腾的店里充满着他们兴高采烈的声音,同时散发着烟斗、湿羊毛和煤油的气味。

卡尔走进来,穿着大衣,还拿着一个带铜把的木盒子。“来吧,”他说,“我已经给你的牲口喂了草料,饮了水,车也套好了。”他把艾米抱起来,放在车厢里,用稻草盖好。屋里的热气弄得那孩子发困,不过他还紧紧抱着那小猫。

“你真好,卡尔,爬这么高给我逮小猫。我长大了也要爬上去为小小孩儿抓他们的小猫。”他半瞌睡地咕哝着。还没等马车越过个山包,艾米和小猫都已经睡熟了。

尽管时间还不过下午四点钟,冬日已经在暗下来。路是朝西南方的,通向那铅色的天空中一抹苍白、稀薄的亮光。两张忧伤的年轻的脸庞默默地转过来,亮光照在上面:照在姑娘的眼睛上,她好像以极大的痛苦茫然望着前途;照在小伙子深邃的眼睛上,他却好像已经在望着过去。小镇在他们身后消失,落到了隆起的草原下面,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那冷峻、冰冻的乡村把他们迎入了怀抱。村里人家很少,住得挺分散。有时一座破旧的磨房在天边出现,洼地上蹲着一所土房。但是的现实是土地本身。这土地似乎以压倒之势制服着那正在阴暗的荒原上挣扎起步的小小的人类社会。正是面对这一望无际的坚硬的土地,小伙子的嘴边才出现那种苦涩的表情;因为他感到人太软弱,在这里留不下任何痕迹,而这土地不愿意有人来干扰它,它要保持它固有的凶猛的力量、野性的美和连绵不断的哀愁。


媒体评论

啊,拓荒者!》是凯瑟的*部“边疆小说”,即反映美国西部边疆移民生活的小说。在为朋友的题词中她曾写道:“这是*次我以自己的双脚走路——我以前所有的作品都是一半是真实的,而另一半则是对我仰慕的作家的模仿。在这部小说中我才开始找到自己的土地。”也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凯瑟从题材、主题到人物、语言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态批评家威廉·霍华斯:“凯瑟的行文雄伟有力,结构严谨,每个句子都洋溢着她对大地的深情”。


前言

经久不衰的完美境界——初译本序

资中筠

 

多年以前,偶然得到一本小书——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Willa Cather)的《啊,拓荒者!》(O, Pioneers!),一下子被它那特有的魅力吸引住了,不忍释手,一口气读完,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美的享受。后来又因偶然的机缘,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把这本小书译出来,以飨中国读者。

本书的扉页献词——纪念萨拉·奥恩·朱厄特

在她的精致劳作之中,蕴含着经久不衰的完美境界——可以概括作者在书中的追求,以及这件精致的作品所达到的那种美的精神境界。如果把朱厄特的名字换作作者本人,或是书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柏格森,那也十分恰当。

这是一个人类发展史上不断重复的故事,古老而常新,平凡而惊心动魄:一群赤手空拳的男女老少,背井离乡来到一片原始的荒野,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有的人壮志未酬,中途倒下;有的人知难而退。胜利终于属于那些坚韧不拔,信心、毅力和智慧都超群的人。于是那野性的大自然的烈马般的反抗被驯服了,昔日荒山野岭变成千里沃野。人终于用双手建立起美好的家园和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也从这求生存的搏斗中得到自我完成。

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谈《啊,拓荒者!》:例如,从中了解美国边疆开拓史,研究美国在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中田园诗般的人际关系的解体,邻里、家庭、两性关系的嬗变,还有宗教在那一代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但是作为传世的文学作品,这本小书的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处处洋溢着一种纯朴、含蓄而动人心弦的美。这种美来自对土地的深沉的爱。可以说从扉页题词到后一行字,都溶进了作者心灵深处与土地相关联的那种炽热的激情、执着的追求、刻骨铭心的依恋、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美好的向往、无私的奉献……这一切织成了一部交响诗。的确,这是一本可以当作诗来读的小说。

  

对土地的特殊感情来自征服土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初:这土地不愿有人来干扰它,它要保持它固有的凶猛的力量、野性的美和连绵不断的哀愁。头几年的辛勤劳动似乎白费了:犁耙几乎没有在地上留下什么痕迹,像是史前期的动物在石头上留下几道浅浅的爪印,太模糊不清,使人觉得很可能是冰川的遗迹,而不是人类奋斗的纪录。土地后一次向敢于进犯的犁耙发起反抗,来一个连续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逼得多少人再一次举家迁徙,流落他乡。但是对于像亚历山德拉·柏格森那样坚持下来又懂得怎样对待它的人,它终于——忽然一下子自己工作起来了。它从沉睡中觉醒,舒展开来,真大、真富。且看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春耕景象:那散发着这样茁壮、洁净的芳香,孕育着这样强大的生机和繁殖力的褐色土地,俯首听命于犁耙。犁头到处,泥土发出轻柔的、幸福的叹息,乖乖滚到一旁,连犁刀的光泽都丝毫无损。那土地“毫无怨色,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那变化多端的四季”,以至于自己曾经毫无保留地为它奉献了全部青春年华的亚历山德拉竟感到是在坐享其成!而自幼酷爱作画的卡尔,十几年后归来看到的是一幅他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来的美的图画,画布是那广阔无垠的土地,画家就是亚历山德拉!

书中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正是这种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坚实、内在的美和智慧的化身。她几乎没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没有尽情欢乐,谈情说爱的青春。她没有时间在衣着上下功夫,同她朝夕相处的人也很少有人注意她美不美。但是书中处处都使人感到她是美的。对她的外表,书中着墨不多,只知道她身材健壮,皮肤晶莹如雪,眼睛是湛蓝的,有一头火一般的浓密的头发,却经常梳两条粗辫子盘在头上。有几段对她精彩的描写都是把土地、劳动、景色和她心中美好的感情融于一体,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那个被卡尔永远铭刻在记忆中的瑞典姑娘:裙子用别针别起,头上什么也没有戴,一手拎一只锃亮的桶,全身沐浴着乳白的晨曦……当他看见她自由自在地走来,看见她那昂起的头和安详的肩膀时,经常觉得她好像就是从晨光中走出来的。在那逼得乡亲们卖地出走的大旱之年,亚历山德拉到邻村考察后却信心倍增,在归来的路上,她是那样容光焕发,使她亲密的小弟弟都感到惊奇:自从这块土地从地质纪元前的洪水中涌现出来以来,也许是次有一张人脸带着爱和渴望面向着它。她觉得这土地太美了,富饶,茁壮,光辉灿烂。她的眼睛如痴如醉地饱览着这广阔无垠的土地,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当天晚上,她仰望星空,思索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感到同她的乡土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她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乡土对她多重要。那长草深处的啾啾虫鸣就是美的音乐。她觉得好像她的心也埋在那里,同鹌鹑、

鸟以及一切在阳光下低吟、长鸣的野生动物在一起。她感觉到未来正在那蜿蜒的、粗野的土岗下躁动着。亚历山德拉的智慧,也不属于聪明外露、才思敏捷那种类型。她是农家的典型:踏实、厚重,有时甚至有些迟缓。但是她比她的两个弟弟,比周围的邻居多一些头脑,多一些追求,能吸收新鲜事物,敢于冒一定风险。这种素质把她同那些闭塞守旧的乡亲区别开来,决定了她总是比别人先走一步。这是创业者、经营者的素质。世界各国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

都具备这种素质。但是正因为她内在的聪明智慧,使她虽然锋芒不露,却显得鹤立鸡群。所以她缺乏真正的知音。尽管她以自己的成功创业和慷慨待人赢得了邻里的尊敬和爱戴,她内心是寂寞的。人们习惯从她那里得到帮助和关心,却没有人想到她也需要理解和关怀。真正赏识她的美、理解她的是卡尔·林斯特仑姆。

亚历山德拉同卡尔的友谊、爱情和终结合也是同她的性格和全书的基调一致的。他们两人一起度过了黯淡的童年和青少年,在患难中互相安慰、互相支持。艰难的岁月迫使他们在精神上过早地长大,但是爱情却来得那样地迟。他们从没有过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有的只是相互深切地理解和信任。唯有他们两人能互相挖掘出常人见不到的内在的美好品质;唯有卡尔真正理解土地对亚历山德拉意味着什么;唯有卡尔能充分赏识她在经营农场中显示出来的非凡的才华;唯有卡尔注意到她是多么地美,从那个拎着奶桶的小姑娘到成功的中年女农场主,始终是一样地美。反过来,也唯有亚历山德拉能在世俗的轻蔑、偏见、怀疑和非议之中始终保持对卡尔的无限信赖,不论他是否“成气候”,她只要他精神上的支持。这真是难得的知己啊!巴尔扎克说过,“没有友谊的爱情只能是调情”。而卡尔和亚历山德拉的迟发的爱情恰恰是建立在几十年历尽沧桑、坚贞不渝的纯真的友谊之上的。时间是太长了些,带有那个时代和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这种爱情确实不同于那一见钟情的爱慕和追求,它如金子般闪光,如金刚钻般坚固。

今天,当人们想起美国时,往往想到的是“硅谷”,是“月球人”,是那高消费的社会和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还有被曲解和夸大了的放任自由。谁还想到,不到一百年前,在那寒风呼啸望不到边的旷野荒郊,那些开垦处女地的移民们是怎样洒尽汗水,怎样搏斗过来的。也许连多数美国人也很少去想它了。书中主人公是瑞典移民,不过这故事除了某些细节外也适用于其他国家移民。美国本来是以移民立国的,整体的“美国人”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组成,只不过有先有后。这些移民开发和建设这块新大陆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今天,高度工业化之后的美国人(不论是哪国人的后裔)的性格和道德观念似乎已经同书中的人物相距很远,但是仔细挖掘起来,那种创业精神仍然是构成作为整体的美国人的品质的精华。每个民族之所以兴,所以衰,除了其他外在的原因外,总有其作为民族特点的内在原因。而体现在亚历山德拉身上那种既踏实苦干,又敢于创新,既善于用手,又善于用脑,充满自信,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许就是生活在这新大陆上的各民族后裔共同带给它的珍贵的贡献。美国之所以兴,与此有关。

这本小书所包含的美是摆脱了一切浮华和矫饰的,健康、充实、高尚、持久的美,是同真和善相联系的美。也许惯见五颜六色的廉价假宝石之后,发现一块洁白无瑕的璞玉的那种清新和惊喜之感,可以同读这本书时的感受相比拟。

 

一九八七年

 

信、望、美的追求

——《啊,拓荒者!》重版序

 

资中筠

 

一九九七年是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1873—1947)逝世五十周年。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位非常值得介绍给我国读者的美国作家,无论是从文学、美学的角度,还是从深入了解美国,乃至广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都是如此。而于凯瑟的众多著作中,我又对《啊,拓荒者!》情有独钟,初版序言意犹未尽,再作一些补充:

自始至终弥漫于全书的是一股蓬勃朝气,向上、向善,充满希望。这希望来自劳动,来自创造,来自人的自信。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人、马、草、木、庄稼,乃至野鸭、秋虫都是健康的,生机勃勃。对于大自然的严酷和人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生存条件,作者尽情描写,毫不留情,但是,看不见任何潦倒相。要么咬紧牙关坚持奋斗,直到战胜自然;要么对土地失望,远走他乡,另谋出路。却没有那种懒懒散散,“凑合着”活下去,以无病呻吟、怨天尤人打发日子的景象。柏格森太太,一个平凡不过的家庭妇女,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保持一个整洁的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得这个家没有在精神上解体,就体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故事是从柏格森先生之死开始的。他在这土地上奋斗了十一年,到头来还清债务后等于还得从零开始,而他已耗尽生命,永远倒下了。即便如此,他还没有对这土地失去信心。他弥留之际向儿女留遗言的病床边气氛是沉重的,但是没有眼泪,有的是对家业的托付和承诺。这个故事写了许多生离死别的场面,也写了极度的痛苦和悲哀,有的惊心动魄,但是没有悲悲切切的哭泣和哀鸣,的一次正面写到哭泣,是柏格森太太表示决不离开“分界线”——他们的家园所在地。这种精神体现了新大陆的移民的特质:他们毅然决然背井离乡来到这天涯地角,就是准备冒风险、披荆斩棘、白手创业的。因循守旧,甘于苟活下去的人就不会来了。

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宗教信仰。薇拉·凯瑟本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本书中的人物信奉不同的教派,但是都能和睦相处。宗教对他们说来是精神的支柱,是感情的终寄托,可以使受苦的心灵得到慰藉,可以使尘世的情欲得到升华,甚至可以打破生与死的界限。对此精彩的描写是阿梅代葬礼那一章:一个鲜龙活跳的小伙子,一年前刚和心爱的姑娘举行了热闹的婚礼,摇篮里有一个新生的娃娃,地里有一架新买的收割机,麦田里丰收在望,在这样令人艳羡的美满幸福之中竟意外地死了。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对年轻的妻子又是怎样沉重的打击!但是作者的笔墨没有放在亲人呼天抢地的哭声,和乡亲们沉重的哀悼上,而是别出心裁地把葬礼安排在为适龄少年举行的“坚信礼”的次日。主教把自己的时间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平分,而重点在生者,因为,如本章开头句话所说:“教会一向主张,生活是为生者而存在的。”于是同一村的乡亲们在为阿梅代的葬礼准备黑纱的同时,也为那些少年们准备白衣衫、白面纱。“坚信礼”是每个少年正式为教会接纳的个门槛,也是每一家的大事,几乎倾镇出动。尽管参加者中有穿丧服的阿梅代的亲戚,但是在“万福,玛丽亚”的动人心弦的歌声中列队而入的白衣少年一张张清秀、虔诚的脸庞毕竟代表着未来,代表者希望。阿梅代的生前好友们在教堂前带着深切的怀念诉说关于他的种种,他们坚信“那只看不见的手臂现在还在阿梅代身边;他通过尘世间的教堂到达了千百年来‘信’和‘望’的终目标——凯旋堂”。

年轻的骑士们热情奔放地齐步策马迎接主教,并低头接受主教祝福,那令人心醉的一幕完美地表现了薇拉·凯瑟心目中宗教的圣洁与现世的青春活力相结合。此情此景令人心醉:一声令下,年轻人都骑上马缓步走出村庄;但是一旦出了村子,来到晨光普照的麦地,他们都收不住自己的马,也控制不住自己火样的青春热情奔放。他们渴望做一次耶路撒冷朝圣之行……他们迎上了主教,他坐在敞篷马车里,由两名教士陪伴。小伙子们像一个人一样齐刷刷用一个大幅度的动作脱帽致敬,并低下头来,让这端庄的老人举起两个手指,施以主教的祝福。骑士们像卫队一样向马车靠拢。主教……向传教士们说:“多好的小伙子,我们教会仍旧有自己的骑兵。”……当队伍经过离村半里的墓地时……老比埃·塞甘已经拿着镐和铁锹在那里掘阿梅代的墓穴了。主教经过他时他脱帽下跪。小伙子们不约而同地目光离开老比埃,转向山上的红色教堂,金色的十字架在尖顶上发出火焰一般的光芒。书中的主人公,成功的女农场主亚历山德拉自己更是不止一次从宗教中求得安慰:坚强如她,总也有心力交瘁,渴望有所依靠的时候。每当此时,经常有一只强有力的臂膀在她似梦非梦之中出现,把她托起而行,直到疲劳尽消。后,她因钟爱的小弟艾米之死的打击,大病一场时,终于悟出这臂膀属于谁。书中含蓄地暗示,在她感到举目无亲,心灵极度孤寂时,曾有过把自己托付给那个梦中出现的“全能的爱人”之想。但是,当她的童年挚友卡尔终于回到她身边之后,她就不再做那个梦了。所以,不论是对法国教堂周围的年轻人,还是对亚历山德拉而言,宗教只是缓解剂、净化剂,它给在求生存的斗争中身心俱疲、伤痕累累的人们提供一个休憩和愈合创伤的场所,而不是吸引人们去逃避现实。它决不能代替尘世间绚丽多彩的生活和对现世幸福的追求。总之,它给予的启示是入世的而不是避世的,否则就没有拓荒精神了。

不少中外论者认为薇拉·凯瑟的作品代表了美国迅速走向工业化和急剧城市化时代对农业社会的怀恋,和在人的性灵为物质文明所壅塞时对精神美的呼唤和维护。的确是如此。但是这决不同于中国式的向往世外桃源的隐逸情怀。作者尽管以大量篇幅正面写了亚历山德拉——实际也是作者自己——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而外面的大世界对生活在农场的人们还是有强烈的吸引力。亚历山德拉本人不会离开土地,但是对于作为她的骄傲、她的希望的小弟艾米,她的目标却是要他脱离土地去闯天下,去过新的生活。有一段貌似轻描淡写的同卡尔的谈话,却是意味深长的:亚历山德拉说“我宁愿要你的自由而不要我的土地”,卡尔的体验则是“自由意味着哪里都不需要你”,在他描述了纽约那种城市中“人”如何丧失个性,迷失自我,及人际关系的冷酷之后,亚历山德拉说:可是我还是宁愿让艾米像你那样成长起来,也不要像他两个哥哥那样……我们变得越来越粗笨、沉重。我们不能像你一样轻便地行动,我的思想也逐渐僵化。如果世界不比我的玉米地更广阔,如果除了这个之外就没有别的,我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值得为之操劳的了。不行,我宁愿让艾米像你一样也别像他们一样……为加强她这个观点,亚历山德拉又讲了一个长工的妹妹的故事:那个女孩子在没有到过玉米地以外的世界之前,生活的单调使她苦闷得企图自杀,但是在家人把她送到别的州逛了一趟之后,再回到原处,情绪就变了样,说是生活在这样广大、这样有趣的世界上就心满意足了。亚历山德拉说自己也是由于知道了外边广大世界的情况才安于自己的生活的。

这一段话篇幅不多,却很重要,使得这本书不属于反对工业化的重农主义。农民的心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工业化城市居民有很大差别,这点甚至在今天的美国仍然相当明显地存在。但是亚历山德拉对土地的眷恋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世世代代困守一隅,闭塞、保守的农民是大不相同的。美国农业现代化几乎与工业发展同步,而且农村很快享受到工业化的好处。不出一代人,那块土地上的生活就大变样:许多人家装上了电话,阿梅代用上了收割机,甚至纽约、华盛顿的政党政治也已影响到这里,像罗·柏格森那种刚刚“脱贫”没几年的青年农民就已经有了党派倾向,以西部代言人自居,对参政跃跃欲试了。这就是美国。这批拓荒者是美国的中坚,他们的故事是美国发展史一个侧面的缩影。洋溢于字里行间的青春活力给人以“满园春色关不住”之感,但是出墙来的并不是一枝红杏,而是像火焰般怒放的红色野玫瑰。作者着意要写的就是这火一样的青春,它浓缩在卷首的诗篇中:这一切啊衬托出青春

像火红野玫瑰般怒放,

像云雀在田野上空歌唱,

像明星在薄暮中闪光。

柔情恼人的青春,

饥渴难耐的青春,

激情奔放的青春,

……后,文学之为“文”学,自然与文字分不开。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的要素之一,就是要在文字上见功力。单纯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堪称美文,在英语创作中实属上乘。首先是朴实、凝练,从每一个场景到全书,都是以简短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之非常耐读,每读一遍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更具特色的是作者特别善于用文字作画,从开卷内布拉斯加高原上狂风怒号中挣扎的汉努威小镇起,就把读者带进一幅幅风景画中,而且寓情于景,与人物的心境协调一致。前面举的法国教堂前青年骑士迎接主教的画面是一例。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随处可见:卡尔在万道金光腾细浪的草地上对着火红的曙光怀旧,麦丽在萤火虫与点点星光交相辉映的夜空下游荡,艾米在午后耀眼的阳光下,在弥漫着熟透了的麦子香气的空气中骑马狂奔,把生命沿途倾泻……作者似乎对写光的色彩有偏爱,例如在麦丽的果园中,通过卡尔的眼光所看到的雪肤白衫的亚历山德拉和棕色的麦丽在强烈的阳光下构成对比的美丽图画就是很典型的。还有艾米后一次走进麦丽金光荡漾的果园,此时的景色与自觉感情已经升华的人物心境相一致,光成了主体,“光才是现实世界,而树木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线的间隔物”。这些画面都使人想起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

薇拉·凯瑟以这本小书给了我们极大的美的享受。毋庸赘言,这不是美国拓荒者故事的全部。除了这令人神往的田园诗般的境界之外,美国开发的历史还有充满血污的弱肉强食的故事。从美国西部的牛仔电影中也可见一斑。那里的主人公并不都是个个敬畏上帝、以清教徒的道德自律的典范。尽管如此,这本书仍是写实之作,它所挖掘的仍然是在这片新大陆上留下自己的业绩的拓荒者们的精神的本质。没有这种精神,美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美国。

 

一九九八年


书籍介绍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小说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瑞典移民亚历山德拉?伯格森幼时随父亲来到内布拉斯加州原始荒野,父亲去世后,她继承家业,在极端贫困的境况下,面对一系列挫折和打击,她没有动摇,而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用勤劳和智慧,征服了桀骜不驯的荒山野岭,使之变成千里沃野。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凯瑟从题材、主题到人物、语言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513+)
  • 还行吧(326+)
  • 内容齐全(188+)
  • 下载速度快(266+)
  • 购买多(465+)
  • 藏书馆(254+)
  • 五星好评(152+)
  • 品质不错(555+)
  • pdf(228+)
  • 盗版少(73+)
  • 好评(406+)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 2024-12-24 20:05:02 )

    我说完了。

  • 网友 蓬***之: ( 2025-01-14 03:50:21 )

    好棒good

  • 网友 通***蕊: ( 2025-01-13 21:17:43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习***蓉: ( 2025-01-07 04:01:36 )

    品相完美

  • 网友 龚***湄: ( 2025-01-18 01:05:4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印***文: ( 2025-01-07 10:12:54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戈***玉: ( 2024-12-23 05:32:21 )

    特别棒

  • 网友 敖***菡: ( 2024-12-23 02:53:22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潘***丽: ( 2024-12-29 13:27:3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