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宝库 -发现社会(第八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20:20:00

发现社会(第八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发现社会(第八版)精美图片
》发现社会(第八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发现社会(第八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09740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5
  • 页数:481
  • 价格:30.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0:20:00

寄语:

一场发现社会的探险之旅,出版三十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已成经典。第八版译文全书修订,专为课堂使用编写,众多社会学教授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各位社会学思想大家为主线,勾画了19至20世纪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阐述了19至20世纪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

在对每一位思想大家的介绍中,评述各人所在社会和学术氛围、其生平和学术往来、其学术思想的框架、理论源头及影响。既有宏观深刻的洞见,又充满生动的细节。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社会与幻象

章 巴黎的预言者:圣西门与孔德

第二章 地下社会学:卡尔马克思

第三章 后的绅士: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第四章 尼采的疯狂

第五章 空想社会改良家、进化论者和种族主义者

第六章 德雷福斯的帝国:爱弥尔涂尔干

第七章 马克斯韦伯:世界的除魅

第八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非理性的征服者

第九章 对不可见世界的发现:齐美尔、库利和米德

第十章 发现日常世界:托马斯、帕克和芝加哥学派

第十一章 非洲裔美国人社会学的兴起:杜波伊斯、弗雷泽、德雷克和凯顿

第十二章 社会体系的构建:帕累托和帕森斯

第十三章 希特勒的阴影:米歇尔斯、曼海姆和米尔斯

第十四章 欧文戈夫曼和社会交往的剧场

第十五章 文化资本、革命、世界体系及全球化:布尔迪厄、斯考切波和沃勒斯坦的理论


作者介绍: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冲突社会学》(1975)、《社会学四大传统》(1994)、《哲学社会学》(1998)及《互动仪式链》(2004)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社会冲突等。

迈克尔·马科夫斯基(Michael Makowsky):南内华达学院社会学副教授。他的著述有《永恒的呼吸和自知的方式:四奥义书中的灵魂概念》(1990)及期刊文章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宗教、社会心理学及种族关系。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除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外,其他任何社会科学家的影响力都无法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相比。他的各种观点广泛流传,首先是在德国,然后在整个学术界。他的术语“卡里斯玛型领袖”已被广泛使用,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对诸如合法性、官僚制、理性化、理解(verstehen)、理想型(ideal types)、价值无涉的科学、三维分层取向和新教伦理及其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等概念略知一二。但韦伯的普通社会学和他的世界史观仍鲜为人知,它们隐藏在各种孤立的选读本和普及本之中。当韦伯的世界观中越来越多有力的东西被揭示出来时,他不断带给我们惊奇;韦伯自己该为这种状况负一定责任。他的著作卷帙繁多且多未完稿,而且一点也不简洁;即使是想对这些著作做一浅近的了解,其各种观念运用之繁复也会使人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对他的社会学所进行的更为全面的发现和发展,韦伯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德国社会学术界伟大时代的号召力的人物,在他去世后80多年后,韦伯依然是耸立在世界学术版图中的一座。

与其他很多伟大的社会学家一样,韦伯(发音为“Vay-ber”)也是处于各种关系联结的中心,这样他通过不断受到各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的冲击,而能逐步摆脱各种幻象。韦伯1864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德国实业家家庭中,在柏林长大,他父亲是那里的一位法官和成功的政治家。由于有与俾斯麦帝国的现实主义政治家熟识的背景,韦伯从小就成为了一个政治上的现实主义者。他父亲在国会中与民族自由主义者(National Liberals)站在一起,代表着大制造商的利益,处于右派的容克贵族和左派的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工联主义者)之间。自由主义者在这时的德国未逢其时(事实上,除了在1848年短命的革命期间,他们很少能在德国大行其道)。拥有土地的贵族和军队坚决反对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者则遵循着卡尔·马克思的观点鼓吹革命。自由主义者别无所靠,只能转而依靠国家官僚体制,随着他们的民族主义逐渐上升为他们的政治资源,他们的理想也消耗殆尽。很早的时候,韦伯就嘲笑过左派和右派的各种不切实际的主张,但他又发现自已越来越不能容忍中间立场。尽管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激烈的民族主义者,但他清楚德国正在坚定地铸下大错:走向一场将毁灭它的战争。他的社会学证实了他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忧虑,而他也逐渐将自己视为20世纪的耶利米,预言着毁灭。(第七章 马克思·韦伯:世界的除魅)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为什么说生活像一场戏剧?戈夫曼提出了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控制让他人看到的现实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武器,几乎所有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权力或者是自由。因此,贵族和上层阶级用他们的财富和闲暇来给自己披上尊费的色彩,使自己得到尊重;中产阶级则通过将自己置于工人阶级之上而获得受人尊敬的地位;管理者试图通过在下属面前表现出给人印象深刻的风度而提升他们的权力;工人则通过将他们与老板打交道的场合限制在被小心护卫着的前台区域而保护自己的自主性。

将生活比作戏剧的第二个原因是:要有一个清晰的、一致的和公认的现实,那么表演就是必需的。各种境况并不会直接自我界定:他们必须通过象征交流而被构建出来;因此,不管社会生活还具有其他什么性质,它必须是可被表述的。这样,戈夫曼就将米德和涂尔干的观点向前推进了,涂尔干的社会良知观念是要以此显示出作为社会本质的共享意识之存在。戈夫曼将这一概念从抽象的高空拉下来,所以我们不用努力去想象一个意识的大气球笼罩在法国、英国或是美国的上空,构成这些社会的集体良知;

相反,我们可以根据千百万小的社会现实来进行思考,只要人们聚在一起就会存在这些现实。

社会现实就是人们对它的表述,戈夫曼指出,我们所应该努力去关注的不是人们看上去在谈论的某些独立的事物,而应该在人们谈论时观察他们。终极的现实是个迷,有时是一种神话,我们所能把握的最“真实的”事物就是人们在构建现实中的种种行为。

一群自称为“民族志方法学者”( ethnomenthodologist)的激进经验主义者的运动继续从事着这一问题的研究:人们是怎样在他们的意识和谈话中构建出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观念的。这一运动的领袖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 HaroldGarfinkel),它建立在德国社会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 AlfredSchutz)的洞见(后者的...


民族志方法学的观点在应用上是具有潜在的革命性的。社会结构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们存在;如果有人有足够权力和自信来推翻约定的共识,那他们就能成功地挑战这些信念。日常个人之间的礼节、尊重、礼貌和权威的整个结构的存在就是因为它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但通常它所赖以支撑之物,除了那些相信其稳固性的人对违背者的潜在的社会遣责之外别无他物。那些把社会结构看作社会神话的人就能打破这一气泡;他们镇定地拒绝接受对于情境的惯常界定,这使他们具有了心理上的优势,因为这些传统的支持者的权力就来自他们确信他们的现实是客观的,而不是一个界定的问题。嬉皮土之能领导一场文化革命,反对对各种情境的约東性的正式界定,就在于他们能够很好地用对日常现实的反界定表述来“刺激刺激人们的脑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在实行的无形的社会结构都很容易受到战。一个商业组织就是一个由各种规则和角色组成的网络,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同意认为它存在,但由于通常人们并不健忘、那业运行这个组织的人也就不会突然否定其存在)不管怎么说,玩这场象征性的游戏会有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好处一那些这样做的人可以维持生计,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威。

他以其典型的精致,通过阐述“框架”的概念及其内容,提出了他的主要观点。一个情境,就像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个画框里面的东西,而我们是从围绕它的画框的角度上去看的。但是,我们也经常能够走出画框,将画框也作为我们观察的内容,这就在此内容之外又加上了一个新的框架。因此,事实就像是盒子里的盒子如果我们不做出某种社会行动来将其置于一个可控框架中来聚焦的话。戈夫曼指出,人类行动者通常很注意保持他们的框架的秩序,即使我们在这些框架中出出进进,但我们无法逃脱我们的构造性行为的戏剧化影响。在戈夫曼这里,社会学和哲学融合了,在这一点上,对构成社会现实的舞合机制的研究进入更为敏锐的聚焦中

微观社会学的影响

戈夫曼和民族志方法...


人们开始争存对它们的控制;大量的产业被制造出来;艺术、科学及其他象征文化出现了,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网络,它甚至支了统治者,在面对无生命的化学世界时,它包含了人类意识的螺旋式的复杂性。

我们自身对这些过程的认识正在逐步形成一门社会学。如果说在很远的过去ーー马克思、斯宾塞和萨姆纳的时代一一的社会学家帮助创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的世界观,我们期望将来的普遍意识会从今天的社会学发展中得到一种新的娴熟和新的色调:对世界一一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彼此间随意发生冲突,尽管相互依赖之链将他们東在一起一一的困境和纷乱具有新的娴熟理解,以及对人类的新形象所呈致的新的色调以前的思想家将人类看作或者是遗传的造物,或者是历史因果轮回的产物,是由盲目的罪恶与错误导致之物,或者只是大型结构与环境中的一个齿轮。所有这些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成分,但最杰出的社会学却给出了关于人类本质特性的另一种意象、创造出自己的行动及其意义,并构建出他们以前没未经历过的新的现实的生物。尽管我们受到我们能够轻易创造出或愿意创造出的东西的限制,但不管怎样,这个社会世界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坚固的世界瓦解,开启了一个可能性的世界


政治是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模板的工作,它同时需要激情和眼光。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并不必然可得,除非他能执著地追求那些不可能之事。但只有领袖才能做到这点,而且他不仅应是领袖,还应是英雄——在这个词最为朴素的意义上的英雄。即使是那些既非领袖又非英雄的人,也必须使自己有一颗坚韧的心,以便能勇敢地承受即使是全部希望的破灭。现在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连今天可能做到的事也做不成。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毫不气馁;尽管面对这种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也许,只要有足够多的人认识到政治幻象与政治压迫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加诸我们日常交往之上的各种精神幻觉所造成的麻木,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能有极大地提高。新的一代人已表现出了他们的显著特征,即比他们的前辈更为现实——他们更能戳穿有关性及政治的社会谎言,戳穿各种地位等级仪式和各种个人关系的幻象。尽管我们尚不能确定,一种诚实和个人解放的新文化能否使我们控制现代社会的各种压迫和疏离(alienating)机制,但是,进一步照亮现实是我们手中不多的武器之一。


我们之所以把时间分成各种单位,是因为在我们复杂的现代文明中,我们的行动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协调,而不是因为星期或小时是构成自然的真正框架。由于我们一直按照这些时间单位行事,它们就成了我们意识的基本框架的一部分,是我们主观地将它们变成了绝对的现实。而社会以同样方式暗中构建了我们的世界观的基础。公元1992年这种时间直接将我们置身于基督教历史观的背景中,因为这种耶稣纪元使我们与作为公元1年的基督出生之年联系在一起。而中国人———他们的年历已经到了4690年———则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宇宙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英文版第八版的翻译,增加了论述当前信息技术时代的全球化的章节

 两位作者以著名社会学家的深厚功底和犀利洞见,展示二百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历程

 这是一幅交织着思想洞见、学术流脉、社会背景、生平轶事的宏伟画卷。我们会发现,探索社会的每一步深入,就是逐步穿透幻象的过程,也是逐步认识我们自身的过程在两位社会学家的生动笔触下,社会思想史上那些光辉的名字一次来到我们面前,马克思、托克维尔、尼采、涂尔干、韦伯、弗洛伊德、曼海姆、戈夫曼……他们的思想构成了西方社会思想史的脉络,并且打造了社会学的传统。

 本书的特色是将各大师的思想放在源流脉络之中来论述,且论述个人思想史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作者描述历史背景、人物生平,着墨不多而时有传神之处;评论思想,则多溯源追流,展现整体脉络我们将会发现,社会理论每一次的突破和积累,都在增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都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这部著作思路清晰、文字优美,保持着一种宁静的谦逊,毫无陈词滥调。我发现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能从此书获得关于每位思想家的理论概况的卓越理解,以及他们之间对话的清晰印象。”

  ——伊夫斯潘格勒,波士顿学院

  “我向所有希望理解社会理论的人强烈推荐此书。它以社会历史和人物生平为背景来进行阐述,表达清晰、引人入胜。由此人们可以在更深入的层次上理解各种重要理论。”

  ——苏珊娜B. 斯皮尔森,道林学院

  “我是根据《发现社会》来组织我的社会理论课程的。这本书对各种本科生本会觉得头疼的材料做了很合理的组织,极受学生欢迎。”

  ——威廉霍尔特,康涅狄格大学


前言

前言

 

本书之取名为《发现社会》,其前提是,我们通常所经历的人类世界之种种秘密并不是显露在外的。我们所看到、听到和读到的世界是经过各种成见和歪曲所滤过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成见和歪曲称作意识形态、幻象、广告炒作或者政治口号。正如探险者必须离开舒适的家穿行于世界以探索各种奇异的地貌和陌生的人们,专业的社会学家则需要抛开熟悉的思想状态而走出去探求社会世界的实际面目。有时候这一旅程的艰难部分在于他们自己社会内部,因为在此处,我们会习惯性地想当然以为我们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回事,而且在此处,我们倾向于接受戈夫曼称为前台现实所展现的东西而忽略后台所发生的事情。

本书是一次对社会的探险之旅。这一旅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二百年,而且还未结束。当然不能说我们毫无发现,我们了解到了关于分层和冲突的一些深度模式,了解到了文化信念的团结作用和建构过程,了解到了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以及个体自我的基本构建;但是社会现实这块大陆在不停地移动,这个世界在两百年中(事实上是在远更长的时间内)一直在发生变化,在即近的变化中总有些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

在第八版中,我们增加了论述当前信息技术时代的全球化的章节。在此论题上我们同样必须将人为的渲染从现实中剔除出去,来探究表面之下的社会模式。当前各种全球化理论的前提是,世界已然缩小。时间和空间已被取消,因为信息可以在瞬间到达任何地方,地球上任一地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影响其他所有事物。不管怎么说,有关全球化的理论倾向于陷人一些陈旧的模式中。其中一种理论路线本质上说是自由主义的,它相信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是有益的,随之扩散的还有民主制和人权。这是自由主义改革家的现代版,其早期版本我们在第五章中会看到。全球化理论的第二种类型本质上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尽管马克思的名字在1989—1991年苏联解体后已很不时兴了,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潜在的主题:在全球世界中,资本主义已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大公司和经济利益已经渗透到所有地方,它们不受如今已被取代的民族国家的政治控制。本书第二章阐述了这种理论类型,第十五章则论述了其更晚近的发展。可以肯定,这不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后者相信将来会出现一场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会导致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立;今天全球化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不再相信革命,在他们看来,全球化是由商品化和异化主导的。

第三种类型的全球化理论则着眼于后现代主义。这一立场起源于法国,1980年代开始逐渐流行,扩散到英语世界的社会学系(尤其在英国)和文学系(其在美国的主要阵地)。后现代主义宣称,所谓的“宏大叙事”已经死亡。他们说的“宏大叙事”主要是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也指18世纪启蒙运动的整个现代主义工程,及其对理性、科学和进步的信念。后现代主义由此对左与右、对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乌托邦都不抱幻想。尽管如此,但从《发现社会》的观点看,后现代主义有一种奇怪的片面性:它所攻击的启蒙思想家(在章有论述)只是社会学走向成熟的开端;不管是创立后现代主义的法国哲学家,还是其美国各文学系中的追随者,显然都没有关注到社会学的其他分支,尤其是来自韦伯、涂尔干和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流派。他们似乎认为,如果马克思死了,就再没有其他分析历史变迁的途径了。但是,如果说马克思过于强调经济体制,那么韦伯路径的追随者们则在方法上另有深刻洞察,即结合经济市场、国家的政治动力学和社会运动这三种维度,再加上群体的文化认同,可构成一种整体分析,由此可以解释任何时期的历史。

早从哲学中生发出的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认识论,即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它声称我们现在生活在一种语言游戏的重复中;没有真理,也不存在通往真理或其他任何方向的进步,有的只是相互竞争的各种观点。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全球化和互联网只是加剧了这种状况。电子文档可以复制、再复制并传播到任何地方,谁能分辨出哪个是原始文档哪个只是复制品,是模拟物,是对模仿的模仿?他们假定我们注定只能生活在表面,而在此表面之下没有现实。后现代主义的全球化将这类轻薄的观念放大至无限。但又一次,社会学提供了对于当前状态的更为坚实的把握。观念的社会构建这一思想首先是在社会学中发展起来的,涂尔干学派(他们强调观念是群体内成员关系的象征)和符号互动论(他们强调个体的心智是由社会交往的内在化所塑造的)告诉了我们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对被感知现实的社会构建,其实没有什么令人震惊的-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行的。社会构建论并不是与国家、经济、社会运动和社会群体的存在相冲突xii的;各种主导性观念总是锚定于某些特定群体中,而不是存在于随意漂浮的孤立个体中。社会学家们近已经在调查人们实际上在怎样使用当代的通讯技术-用互联网、手机、便携式设备来传输音乐、文本和影像,他们惊奇地发现,人们运用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不是为了生发出多重现实,而是为了加强他们与那些在文化上与自己声气相通的人们的基本社会纽带。

简言之,全球化将一些新的东西-主要是新技术-与一些旧的社会模式结合了起来。社会学家已经获得的关于阶级、权力和地位的知识并没有变得毫无意义,而只是以新的形式再度出现。社会学传统所揭示出的当前全球化状况在第十五章的结论部分有所阐述。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以往的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迈向新的理解和研究领域。

发现社会之旅还在继续。与前面几版的目标一样,我们希望读者能对以往发现者的旅途有所理解,并能加入到探索未来的下一阶段中去。

后,我们要感谢多年来使用《发现社会》前几版并提出过各种建议的众多教师们,这些建议使本书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使用。我们尤其感谢第七版的评论者,包括拉特格斯大学的罗伯特·伍德(Robert E.Wood)、康涅狄格大学的威廉·霍尔特(William Holt)、西肯塔基大学的道格拉斯·史密斯(Douglas Smith)和道林学院的苏珊·布莱伯格·塞柏森(Susan Bleiber Seperson),他们的意见影响了我们对此版的修订。

 

 


书籍介绍

本书的第六版曾于2006年以《发现社会之旅》的书名出过中译本。本书为同一译者根据最新版本修订的新译本。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勾画了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仅阐述了各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作者叙述人物生平,往往着墨不多而有传神之处。评述各派思想,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知识潮流,溯其源头,追其余脉,使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介绍既简洁又深入。 使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还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脉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65+)
  • pdf(272+)
  • 速度慢(185+)
  • 好评多(568+)
  • 中评多(371+)
  • 体验差(667+)
  • 内容完整(217+)
  • 三星好评(575+)
  • 中评(166+)
  • 实惠(63+)
  • 无广告(632+)
  • 无水印(119+)
  • 愉快的找书体验(72+)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5-01-14 03:32:06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潘***丽: ( 2025-01-08 16:34:07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权***波: ( 2025-01-04 21:03:09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利***巧: ( 2024-12-27 20:42:2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国***舒: ( 2025-01-13 02:00:3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14:08:28 )

    够人性化!

  • 网友 马***偲: ( 2025-01-07 18:30:3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冉***兮: ( 2025-01-13 14:35:38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权***颜: ( 2025-01-06 20:44:0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温***欣: ( 2024-12-24 12:20:55 )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