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宝库 -简洁如照片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20:55:22

简洁如照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简洁如照片精美图片
》简洁如照片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简洁如照片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82032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
  • 页数:192
  • 价格:37.9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0:55:22

寄语:

《观看之道》作者约翰·伯格至为感性的艺术随笔 诗性的语言,散文式讲述,由平淡抵达深刻 触及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


内容简介:

那些读或听我们故事的人,像透过镜头般洞察故事中的一切。

这个镜头就是叙述的秘密,它在每个故事中都被打磨一新,在暂时和永恒之间来回打磨……

在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在细细打磨这些镜头。

——约翰·伯格

《简洁如照片》是约翰·伯格作品中较为“另类”的艺术评论,触及了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他还探索了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伯格对对周围世界美丽而又亲密的回应。


书籍目录:

01 曾经

从 前 /5

在故事里 /9

在诗里 /25

在阿姆斯特丹 /27

在画中 /34

生命中的一刻 /38

镜头一刻 /40

童年一刻 /42

在欧克索讷的经历 /45

过去的一刻 /47

一首歌里的时光 /58

在高地的时光 /60

02 此处

附录 诗句原文 /151


作者介绍:

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 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年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20世纪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 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 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法国安东尼去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绘画是静态的。经年累月重复看一幅画,这种经验的独特性在于 :历经岁月变迁,形象始终不变。诚然,形象的意义可能会因历史或个人事件而改变,但它所描绘的画面却始终不变 :同样的罐子里倒出同样的牛奶,海上连绵不断的波浪,微笑和面容依旧。

有人可能会说,绘画留存了某一时刻。然而稍加思索便知这显然不对。与摄影不同,绘画描绘的那一时刻从未存在过,因此不能这样说。

在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里,在非欧洲文化的绘画里,在某些现代作品里,形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观众看到画作时,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的圣人从一棵树下漫步到另一棵树下,马车从孩子身上碾过,赤裸的人走下楼梯。然而,与画面之外的动态世界相反, 接下来的形象仍是静态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动静之间奇怪的对比有何意义。之所以奇怪,是因为这种动静对比显而易见,以至于看起来理所当然。

一幅画作何时完成,不在于它与存在事物的终契合——就像一双鞋子的两只——而在于画家感知或预见了画作被观看的理想时刻。漫长或短暂的绘画过程,就是在构建这样一个时刻。当然这个“时刻”无法完全预见,也无法完全由绘画来成就。然而所有绘画在本质上都指向这一时刻。

无论是一般的画家还是绘画大师,对绘画的描述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画作传达的东西 :当画作产生的背景(赞助、时尚和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后,画家所预见的被观看的时刻与后人真实观看时的兴趣有多接近。

有些画家有个习惯,就是在创作到达某一阶段时,在镜中研究画作,然后他们会看到颠倒的图像。如果问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益处,他们会说这样可以让他们以新鲜的视角审视画作。他们在镜子里捕捉到的或许有点类似画作在未来某个时刻被解说的样子。

所有完成的画作,无论有一年还是五百年的历史,都是从过去接收的预言,是观者在当下时刻透过画布看到的东西的预言。有时预言很快耗尽,画作失声 ;有时预言始终纯粹, 真实如初。

然而,为什么静止的绘画形象会如此扣人心弦?是什么弥补了绘画仅因静态而表现出的明显不足?

若说绘画预言了观看体验,并不能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这种预言假定人们会持续对静态形象感兴趣。为什么直至今日,这样的假设仍然合理?一般的答案是 :因为绘画是静态的,所以能够建立一种视觉上“可感知”的和谐。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让人同时创作,才能如此完整。音乐作品的演奏需要时间,因此必然有开始和结尾。绘画只有在作为物体的层面,才有开始和结尾。而在形象中,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这使得绘画的构图、和谐与形式成为可能。

在我看来,这种解释性术语既过于受限,又过于美学化。这种显而易见的对比一定有其优势 :不变的绘画形式与生动的表现对象之间的对比。

静止的图像不正是说明时间的永恒吗?绘画本身是观众眼中的预言,这与现代前卫主义的观点不相干,即被误解的预言家总会在未来得到正名。过去、现在和未来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一个永恒的基础。

因为画作是静态的,所以绘画艺术的语言就是永恒的语言。 然而与几何学不同,这种语言诉说的是感性、独特又短暂的东西。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简洁如照片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简洁如照片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简洁如照片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绘画是静态的。经年累月重复看一幅画,这种经验的独特性在于 :历经岁月变迁,形象始终不变。诚然,形象的意义可能会因历史或个人事件而改变,但它所描绘的画面却始终不变 :同样的罐子里倒出同样的牛奶,海上连绵不断的波浪,微笑和面容依旧。

有人可能会说,绘画留存了某一时刻。然而稍加思索便知这显然不对。与摄影不同,绘画描绘的那一时刻从未存在过,因此不能这样说。

在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里,在非欧洲文化的绘画里,在某些现代作品里,形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观众看到画作时,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的圣人从一棵树下漫步到另一棵树下,马车从孩子身上碾过,赤裸的人走下楼梯。然而,与画面之外的动态世界相反, 接下来的形象仍是静态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动静之间奇怪的对比有何意义。之所以奇怪,是因为这种动静对比显而易见,以至于看起来理所当然。

一幅画作何时完成,不在于它与存在事物的最终契合——就像一双鞋子的两只——而在于画家感知或预见了画作被观看的理想时刻。漫长或短暂的绘画过程,就是在构建这样一个时刻。当然这个“时刻”无法完全预见,也无法完全由绘画来成就。然而所有绘画在本质上都指向这一时刻。

无论是一般的画家还是绘画大师,对绘画的描述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画作传达的东西 :当画作产生的背景(赞助、时尚和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后,画家所预见的被观看的时刻与后人真实观看时的兴趣有多接近。

有些画家有个习惯,就是在创作到达某一阶段时,在镜中研究画作,然后他们会看到颠倒的图像。如果问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益处,他们会说这样可以让他们以新鲜的视角审视画作。他们在镜子里捕捉到的或许有点类似画作在未来某个时刻被解说的样子。

所有完成的画作,无论有一年还是五百年的历史,都是从过去接收的预言,是观者在当下时刻透过画布看到的东西的预言。有时预言很快耗尽,画作失声 ;有时预言始终纯粹, 真实如初。

然而,为什么静止的绘画...


最能让我对自己的死亡有共鸣的,是这样的地方 :你我的遗骸在那里一起被埋葬,一起被丢弃,一起被发现。它们杂乱地散落在那里。你的一根肋骨靠在我的头骨上。我左手的掌骨在你的骨盆里。( 倚着我折断的肋骨,你的胸脯像一朵花。)我们脚上的上百块骨头像碎石般散落。奇怪的是,这幅近在咫尺的画面,仅仅是关于磷酸钙的想象,却传递出一种平和安详。事实也确实如此。和你在一起,我就可以想象, 一个满是磷酸钙的地方已足够。


波德莱尔最早定义并描述了新城市人群无家可归的状况:

“就像游荡的流浪鬼/在顽强地哀叹。”

然而,评判——不是诗歌——过于笼统。正是这种失落感使人充满期待。人们很容易忽视历史上暗藏的东西,就好像人只活在历史中,再没有别的什么了!

大众的聪明才智往往是看不到的。这种才智偶尔聚集到政治行动中时,才会为人所见。剩下的时间中,人们借此默默生存。在生活中,他们四处躲闪、重拾活力、匆忙劳碌;在心理上,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而兜兜转转。尽管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尽管流离失所,人民群众,必需且无名的劳动力,仍然坚持作为一群个体而存在。每个人保留个性,个性的立锥之地就像是一个家。

“家”与建筑没有关系。头上的屋顶,四面墙,已经变成了世俗的东西:这不是内心所想的神圣之所。这种世俗化直接由经济和社会条件导致:租赁、贫困、过度拥挤、城市规划、财产投机。但归根结底,这是缺乏选择的结果。没有选择,任何住宅都不可能是家。

就作为家的传统住宅而言,这个选择可能是祖先的选择,甚至超出了人们的记忆。每一次维护或改进都认可并重复了第一个选择,这不是品味的选择,而是对选择两条生命线相交之所的深深理解。如今男人和女人——即使是那些弱势群体——也许拥有着比过去更多的选择,但有一个选择却无可挽回地丧失了,那就是说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然而,流离失所的人们通过兜兜转转保持自己的身份,临时搭建一个庇护所。用什么建?我认为是用习惯,用那些重复的原材料,打造他们的庇护所。这些习惯暗含着言语、笑话、观点、手势、行动,甚至是戴帽子的方式。实物和地点—一件家具、一张床、一个房间的角落、一个特定的酒吧、一个街角—提供场景,提供习惯的场所。这些场所并非受到人的保护,而是受到习惯的庇护。把这些临时的“家”连在一起的是记忆(对孩子亦是如此)。里面排列着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照片、奖杯、纪念品,而保护人们的屋顶与四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与人生相...


我们都是故事的讲述者。仰面躺下,我们仰望夜空。这里是故事的开始之处,繁星在夜晚窃走了人类的确信,时而返还以信仰。那些最早发明星座并为之命名的人,就是故事的讲述者。勾勒繁星之间假想的线条,赋予它们以形象和身份。那些串联在线上的星星就像是编织在叙事中的事件。对星座的想象当然不会改变这些星星,也不会改变周围的黑寂,但却改变了人们解读夜空的方式。


你和我一起写一个故事,假设有一个人物,构想他的出身,构想在他在某个时刻知道了自己命运后的情节。他开始探究和推测,假设各种情形(无限,机遇,不确定性,自由意志,弯曲的空间和时间......),这些假设与思想家推测宇宙非常类似。

这就是为什么讲故事的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哲学逻辑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

生活,就像活着本身一样,是一个反复讲述的故事。理性主义却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一定是机械般程式化的。最新的科学研究倾向于表明,宇宙的运作类似人的大脑,而不是机器。我们可以把这个”大脑”想象成一个讲故事的人——尽管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想法太拟人化了。故事的形而上学,不再只是文学考虑的问题。

将我们与笔下的人物区分开来的,不是客观或主观的认知,而是我们讲的故事中这些人物的时间体验。这种区分给予我们(讲故事的人)把控全局的力量。这种区分同样让我们无能为力——在叙述开始之后,我们就无法控制这些人。因为我们被迫追随他们,穿越时间的维度,来到他们生活的时空里,用我们的视角去检视这一切。

时间和故事都属于故事中的人物。然而,故事的意义,即其之所以值得被叙述,在于我们能看到的东西,在于激励我们的力量,因为我们已经超越了时间。

那些读或听我们故事的人,像透过镜头般洞察故事中的一切。这个镜头就是叙述的秘密,它在每个故事中都被打磨一新,在暂时和永恒之间来回打磨。

如果说讲故事的人是”死神的使者”,那也是因为在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在细细打磨这些镜头。


“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Partir,c' est mourir unpeu。)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诗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已经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现在还记得,因为你就像是一个国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我永远也无法会面的国度,……

在你的国度,我明白你的手势,熟悉你的语调,清楚你身体的每个部位。你的身体就真实存在于那里,但并不那么自由。

但当你在我面前时,你变得不可捉摸。我不知道你要做的事,只能追随你。随着你的翩然而动,我再次坠入爱河。

一天晚上,在床上,你问我最喜爱的画家。我犹豫良久,寻找不为人知却最真实的答案:卡拉瓦乔。(p110)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私人的艺术评论,一本沉思地点、死亡、艺术、爱和离别的情书。从对卡拉瓦乔作品的抒情描写,到瞥见窗台上的一枝丁香,再到对死亡和移民的深入探索,无不展现了伯格对我们这个世界美丽又私密的回应。就像我们对约翰·伯格的期待一样,令人惊叹又让人轻松。

触及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展现了他作为小说家、诗人、艺术评论家和社会历史学家的多面思考。如果说《观看之道》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工具箱”,那么《简洁如照片》就像一个百宝箱,容纳了伯格对故事、诗歌、战争、死亡、移民、艺术、爱和分离等的一系列阐释,在平淡的叙述中抵达深刻。

独特的写作方式,散文式艺术评论,穿插约翰·伯格本人的诗文,图画与诗歌、理性与抒情、历史与想象、永恒与短暂交织。特别收录约翰·伯格诗句英文原文,再现伯格的诗性语言。


媒体评论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这里有绘画,有摄影,有音乐,但更多的是生活——由叙事、诗句、杂感串联起来的生活,在彼时和此处之间魔幻地游移。伯格说讲故事的人是“死神的使者”,因为在短暂生命中他总在不停地细细打磨镜头。

——巫鸿(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约翰·伯格用诗和散文编织而成迷离的时间与空间。一个一个篇章在译者笔下灵动着,就好像直接用汉语写成。

——陈嘉映(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这本书的中心是一座咫尺天涯的邮局,为了去那里寄出一部情书,约翰·伯格自甘于跋涉在整个时空。

——朱朱(诗人,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他将我们带入到了一个精神上的欧洲,在他的书写的世界中,艺术和心灵不是割裂的,诗浸透在日常的生活里,历史不是宏大的叙述而关乎具体的个人。在这个不安和隔离的时代,从理智和情感上,都应当再读约翰•伯格。

——叶滢(《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


书籍介绍

《简洁如照片》涉及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他还探索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伯格对周围世界的美丽而又亲密的回应。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完整(231+)
  • mobi(517+)
  • 愉快的找书体验(497+)
  • 品质不错(297+)
  • 实惠(61+)
  • 体验好(203+)
  • 已买(376+)
  • 四星好评(382+)
  • 无多页(212+)
  • 小说多(281+)
  • azw3(626+)

下载评价

  • 网友 隗***杉: ( 2025-01-06 00:49:4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汪***豪: ( 2025-01-06 08:22:5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方***旋: ( 2025-01-11 19:19:55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敖***菡: ( 2025-01-17 05:45:00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温***欣: ( 2025-01-04 23:47:21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宫***凡: ( 2025-01-02 18:08:22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詹***萍: ( 2025-01-05 04:27:55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国***芳: ( 2025-01-16 05:41:10 )

    五星好评

  • 网友 游***钰: ( 2024-12-30 07:42:5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焦***山: ( 2025-01-17 09:29:45 )

    不错。。。。。

  • 网友 薛***玉: ( 2025-01-08 06:10:52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权***颜: ( 2024-12-30 17:52:39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养***秋: ( 2025-01-05 11:43:4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家***丝: ( 2024-12-26 01:44:27 )

    好6666666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