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外的阅读 《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作者徐贲作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经典之外的阅读 《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作者徐贲作品精美图片
》经典之外的阅读 《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作者徐贲作品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经典之外的阅读 《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作者徐贲作品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29646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8
  • 页数:400
  • 价格:86.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0:49:31

内容简介:

每个阅读者都有在他自己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著作,也就是他能够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是“重要东西”的著作。这样的著作不一定在公认的经典著作之列,但对阅读者自己却同样有觉世和启蒙的作用。

《经典之外的阅读》通过对经典之外的重要著作的解读,以“人性”“梦魇”“暴力”与“挣脱”四辑内容,思考并探讨20世纪的恶和如何抵抗恶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重大思想问题。全书从认识每个人自我的人性开始,以知识分子与抗恶的关系终,将思考和判断恶,作为知识分子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方式。全书知识、思想含量丰赡,行文理性、持平、不矜不伐,力求信而有征、发蒙起蔽,能够在读者们的体会和思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


书籍目录:

序 / 001

前言:阅读的镜鉴——20 世纪的恶与抗恶 / 004

**辑 人 性

1 沉默中有明白的声音——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 / 027

2 人为什么自愿选择不自由的选择——乔恩·埃尔斯特《酸葡萄》 / 046

3 “赌文化”和“骰子人生”——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

鲁汶·布雷勒《赌博与投机》 / 069

4 利他是一种怎样的“自然正当”——艾略特·索博、大卫·威尔逊

《为他人:无私行为的进化和心理》 / 087

5 非人的妖魔化和异化——大卫·史密斯《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

奴役、灭绝他人》 / 115

6 伪善是人的宿命吗——罗伯特·库尔茨班《人人都是伪善者》 / 130

第二辑 梦 魇

7 自由服从与无效常识——米尔顿·迈耶《他们以为他们是

自由的》 / 145

8 纳粹统治下的日常语言与常理常识——维克多·克莱普勒

《第三帝国的语言》 / 155

9 自由与奴役——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重访美丽

新世界》 / 164

10 道德晦暗时代的价值选择——乔治·奥威尔《政治与文学》 / 187

第三辑 暴 力

11 暴力古今谈中的政治变革史观——詹姆斯·佩恩《暴力的

历史》 / 205

12 和平时代的暴力——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 227

13 国家罪孽的重负——伊安·布鲁玛《罪孽的报应》 / 259

14 极权体制下的纳粹腐败和反腐——弗兰克·巴约尔《纳粹德国的

腐败与反腐》 / 277

15 集中营:一个牲人和兽人的世界——劳伦斯·里斯《奥斯维辛:

一部历史》 / 288

16 暴力的文明剧场与正义仪式——萨达卡特·卡德里《审判的

历史》 / 309

第四辑 挣 脱

17 自由主义与知识分子——雷蒙·布东《为何知识分子不热衷自由

主义》 / 331

18 知识分子与政治犬儒主义——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 / 349

19 自由的智识生活与公共知识分子——托尼·朱特《思虑 20 世纪》/ 361

20 是人就不能没有的权利——米其琳·伊榭《人权的历史》 / 378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介绍:

徐贲,苏州人, 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在我社出版有《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不是一些自以为在“捍卫和推进宏大抽象理念”或对事事都急于表态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些在学术活动之外,意识到并行使自己民主公民责任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是任何一个民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出于对人类普遍深层道德的信念,他们赞同民主的基本价值,自由、平等和人的尊严,但不会把民主当作一种能代替极权的宏大理论。

新自由主义在西方一些国家便成了这样一种宏大理论。朱特不是一个新自由主义者,在他所信奉的社会民主主义那里,“民主并不是解决非自由社会之问题的办法”。斯奈德在回应朱特的民主观时说,对于充满苦难和不幸的20世纪来说,民主只是一个“不错的候选”,“它最好被辩解为某种防范更恶劣的体制出现的东西,也最好被表述为大众政治,它是确保人们不会每次经受同种愚弄的一种方式”。朱特赞同斯奈德对民主的这一看法,他说,今天的世界之所以需要民主,乃是因为,“民主是短期内抵御非民主政治的最佳屏障,但它并非一道抵御其自身内在缺陷的屏障。希腊人便知道,民主不太可能亡于极权主义、威权主义或寡头政治的吸引力,而更可能亡于自身的堕落”。


每个人都可能有在他自己阅读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著作,也就是他能够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是“重要东西”的著作。在书多得读不完,人忙得鲜有时间读书的今天,就更需要在阅读中格外留意对自己重要的东西了。对每一个人来说,可以从中发现重要东西的著作不一定要在公认的经典著作之列,但应该是对阅读者自己有思考启发作用的。本书中我阅读对我重要的著作,都直接或间接与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那就是20世纪的恶和抗恶。

发生20世纪那些不可思议的人道灾难,不只是因为少数人丧心病狂的邪恶,而且也是因为生活在“体面社会”里的“善良民众”以无条件的忍耐、配合和支持来共同作恶。这种历史劫难成为诗人弥尔顿所说的“看得见的黑暗”,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历史视角来透视恶,并借由对恶的认识,衍生出本书中对其他问题的思考:人性的黑暗面和心理进化机制、非理性的选择、集体噤声和沉默的螺旋、自由与奴役、定罪和审判、高尚的目的与残暴的手段、记忆和见证、陨落的神祇和破碎的信仰、知识分子的背叛和政治犬儒主义。


布鲁玛指出,德国战后的政体重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德国人自己主导的,“1949年,德国法学家起草了《德国基本法》。1954年,西德正式成为主权国家,尽管国内仍然留有西方大国的驻军。德国通过了一部紧急状态法,授权自己掌管本国防务。除柏林以外,占领已正式宣告结束。但在日本,从某些方面看,军事占领至今仍未完结”。

战后日本的宪法是由美国人出于自身利益主导的,布鲁玛评述道,这部“读起来就像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宪法,剥夺了日本的自卫权。多数日本人已对战争无比厌倦,且高度不信任军事领袖,于是欣然接受”。这里主要涉及日本宪法第九条:“日本人民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此外“不保留陆、海、空三军和其他战争力量”。但是,冷战的爆发又促使美国人做出一个自相矛盾的政治决定,逼迫日本人推翻自己的宪法,建立一支本不应该存在的军队一自卫队。


如狄马所说:“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像在我们的时代你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有些人出生在一个由不得他们选择、参与或改变的制度中,只有一种教育,只有一种新闻信息,只有一种正确思想——— 只有一种活法。他们别无选择,而不是做出了一个自由人的选择。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磨难的大屠杀幸存者,他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描绘了死亡集中营里的许多令人战栗的非人化经历。集中营里的犯人生活在非人化的环境中,不仅被德国看守当成畜生,而且还被同为囚犯的牢头不当人地虐待。这些囚犯牢头和“特遣队”员(他们负责焚烧和清理尸体)的人性被极度扭曲,心甘情愿地成为德国看守的同谋,“德国人早已被灌输的理念是:这些犹太人是卑鄙的生物,德国的敌人,因此并不配拥有生命,最好应该强迫他们劳动,直至劳累而死。但他们并不这样对待特遣队的新队员——— 在一定程度上,党卫军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同类,现在,和他们一样是非人的禽畜,在强加的同谋中,依靠罪行的纽带,绑在同一条船上”。甚至还有更严重的自我非人化,“压迫越残酷,被压迫者就会表现出越广泛的合作意愿。这其中有着无数微妙的变化和动机:恐怖,意识形态的诱惑;对胜利者的奴态模仿;短视地渴望任何形式的权力,即使荒唐地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懦弱;还有,最后的,精明的算计,希望逃避强加的命令和秩序。人们会同时带有一种或多种动机,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动机,都在形成灰色地带的时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极权统治下,同为受害者的人们互相监视、揭发检举、落井下石,为的是讨好谄媚他们共同的加害者。可怕的非人化所造成的这种“禽兽”行为(其实禽兽并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也许可以用生物学来解释为动物求生的自然本能,但更是极端残酷的非人环境对人扭曲和异化的结果。


里斯对知识分子参与纳粹邪恶表示了极度的愤怒和鄙视,因为他们本是“绝顶聪明的人”,这些坐在(1942年1月20日于柏林郊外举行的)“万湖会议”(Wannsee Conference,讨论解决犹太人的“最终方案”)会议桌前的许多人都拥有博士学位,不少还是法学博士,“许多负责特别行动队的都不是没有头脑的恶棍,有一位拥有两个博士头衔,非要别人称呼他‘博士一博士'(Reinhard Heydrich)……这些是很有文化的人士,他们以异乎寻常的平静和冷静来做杀人的决定。……简直太容易把他们当作神智失常者或疯子,但是,令人恐惧的是,他们并不是疯子。当时,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倘若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在当时会把(屠杀无辜)视为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没有办法防止未来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徐贲新作

《经典之外的阅读》:知名人文知识分子徐贲谈20世纪的恶及如何抵抗恶。


前言

英国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在《读写的作用:工人阶级生活面面观》(TheUsesofLiteracy:AspectsofWorking-classLife)一书里认为,195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读者的阅读特点是漫不经心、支离破碎、消遣娱乐、轻松释然、追新猎奇、游离于问题意识之外。这种“消遣阅读”也正是当今许多有识之士所忧虑的网络阅读(悦读)的特征。与这种轻松悦读形成对比的深度阅读则以心无旁骛、反复细读、严肃思考、自我优化和集中的问题意识为特征。意大利著名微观史学家卡洛·金斯伯格(CarloGinzburg)在《历史学家和吹毛求疵的人》(L’historienetl’avocatdudiable)一文中叹息,“慢读”的时代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速成课程的那种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的阅读。这也是当今许多一般人阅读的通病。

其实,真正把阅读当作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都不可能成为对普通阅读大众的要求。精细而有创见的阅读是那些有时间、精力和能力这么做的少数人可以对社会和文化所做的特殊贡献。对他们,阅读不应该只是私人的事情,而应该成为一种职业和社会的责任。这也是自古以来一些饱读之士形成的值得仿效的“读书人”传统。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Roterodamus,1466—1536)就是这样一位读书人。他一面从事古典文化的复兴,一面翻译和诠释基督教经典著作,他的博学有一个明确的现实目的,那就是打通两个相互隔离的世界——一个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古典异教徒世界,另一个是他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基督徒世界。为了有目的地联通这两个隔离的世界,伊拉斯谟运用了一种“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阅读方式,他称之为“基督教寓言”(Christianallegory)阅读。这种阅读也成为他所设计的“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

对于许多翻译成汉语的外国论著,我们都可以借鉴伊拉斯谟的“语境转换”阅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打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如果运用得法,其他国家的思想成果就能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映衬下,变得更加鲜明。这样的阅读也可以成为一种对许多中国问题的有益思考方法,不妨称之为“阅读思考”。

阅读思考都是有具体文本对象的。从长短不等的传统文字产品到今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图画、音像、网络写作,多种多样。我这里涉及的只是一些学术性著作和少数文学作品。限于这样的题材范围,相关的阅读思考也可以视为某种意义上的“研究”。马克斯·韦伯说,“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从来就不是中立的,都是受价值关联的预示而进行”。这样的价值不仅包括自由、平等、人的尊严和公民的权利,而且还包括关爱、宽容、诚实、谦逊、公正、荣誉、信仰。这些都可以成为引导和滋润我们阅读思考的优秀价值。

我这本书里的阅读思考虽然可以当“书评”来读,但并不就是书评。书评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评说。在英语中,“书评”(bookreview)与学院写作的“同行评审”(peerreview)或教师工作的“绩效考评”(performancereview)等一样,它的review有评估和褒贬的作用。我阅读思考的目的不在于评估和褒贬,我关心的是那些可以引发思考的普遍性问题和富有启示的问题分析方式。

书评的另一个功能是读书指导,以生动有趣、文情并茂的美文来引导读者。这样的书评或书话经常着意于作者自己的文人雅兴与情趣,更由于篇幅短小局促,即便触及重要问题,顶多点到为止,无法充分展开。所以尤其不适用于思想类著作的评介。

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思想承载量较大的文体,虽然不一定是独立的文体,但能有别于上述两种功能的书评。如今从外文移译而来的思想类著作在数量上远超过中文的原创著作。这些外来著作有它们自己的读者对象,它们在中国的语境转换也需要一种在书评之外的、容量较大的写作形式,起到披沙沥金、去粗取精的作用。这可以是一种借助阅读的思想随笔,篇幅足以允许观点的充分展开和想法的有序深入。

这样的思想随笔也许令人联想到学术性的文学或文化评论。然而,它并不等于学术评论,因为它并不只是以专业学术同侪为意向读者,也不受限于促狭专业自设的写作模式和规范,更不要说是在里面小心翼翼地亦步亦趋了。思想随笔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写作,理性、持平、不矜不伐。它不是自娱自乐,更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力求信而有征、发蒙起蔽。它离不开弥久常新的人文内容和贴近现实的问题意识,也需要教育良好、乐于思索的读者。我希望自己的阅读思考能聚焦于这样的内容和问题,我更希望,来自我自己阅读的一些重要东西能够在读者们的体会和思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


书籍介绍

每个阅读者都有在他自己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著作,也就是他能够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是“重要东西”的著作。这样的著作不一定在公认的经典著作之列,但对阅读者自己却同样有觉世和启蒙的作用。

本书通过对经典之外的重要著作的解读,以“人性”“梦魇”“暴力”与“挣脱”四辑内容,思考并探讨20世纪的恶和如何抵抗恶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重大思想问题。全书从认识每个人自我的人性开始,以知识分子与抗恶的关系终,将思考和判断恶,作为知识分子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方式。全书知识、思想含量丰赡,行文理性、持平、不矜不伐,力求信而有征、发蒙起蔽,能够在读者们的体会和思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338+)
  • 二星好评(300+)
  • 少量广告(360+)
  • 体验满分(652+)
  • mobi(293+)
  • 不亏(378+)
  • 目录完整(231+)
  • 超值(483+)
  • 无广告(285+)
  • 在线转格式(273+)
  • 强烈推荐(367+)
  • 格式多(336+)
  • 体验差(58+)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5-01-04 16:34:55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訾***晴: ( 2025-01-13 18:53:0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冯***卉: ( 2025-01-04 03:17:0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后***之: ( 2025-01-07 08:43:0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汪***豪: ( 2025-01-04 09:04:2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养***秋: ( 2024-12-23 04:10:2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宫***玉: ( 2024-12-24 03:10:54 )

    我说完了。

  • 网友 曹***雯: ( 2024-12-21 09:16:02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居***南: ( 2024-12-30 11:09:0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宓***莉: ( 2025-01-08 06:59:10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