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精美图片
》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18405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9
  • 页数:540
  • 价格:82.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0:48:26

寄语:

还原公元前2300-前1800年的华夏大地场景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横空出世。*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已经完全具备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城址,在“这一年”也同时降临到华夏大地上。

作者利用考古学*研究成果,借鉴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论证了元中国时代“和谐万邦”的治国外交理念及礼乐文化滥觞、民主禅让制确立、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中原”概念的形成等,全书可谓叙事宏大,蔚为壮观。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导 读 7

初中国诞生的时空背景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   25

史前中国格局的“变脸”     32

晋南:先天的人文地理“孵化场”   39

公元前 2300 年:史前中国跨入元中国时代  43

初中国初露峥嵘于晋南

陶寺遗址的发现发掘历程     53

国家专政的獠牙       55

独占地中以绍上帝   59

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      64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68

初具雏形的礼乐文明       72

陶寺龙开启“帝王”身份象征时代    76

引领世界风骚的科学技术      79

三个“字”  83

兴盛发达的农业经济       89

门类齐全的手工业体系   9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形成     97

尧舜开启元中国时代

陶寺遗址是曾经的尧都  109

彩绘龙盘的出土与尧和龙的传说       115

观象台的出土与尧“敬授民时”的记载  117

一切证据将陶寺中期主人指向了舜   120

舜耕历山的证据链   124

尧舜协和万邦的证据链  128

民主禅让制的出台    134

石家河遗址和古三苗国

长江中游流域的聚落遗址群 145

中心聚落石家河古城风貌     150

金字塔形的等级聚落布局结构    157

石家河古国联盟集团      162

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多种协作经济模式      166

石家河人的祖先信仰      170

三苗、犬戎和石家河古国    177

尧舜讨伐三苗

尧伐三苗在考古学文化层上的反映   189

舜伐三苗在考古学文化层上的反映  195

横空出世的石峁遗址

史无记载的石峁古城      201

石峁古国的等级社会组织结构    209

横跨陕晋蒙冀四地的古国联盟集团   213

石峁古国生业经济形态  217

石峁人的精神信仰  222

唐伐西夏及其他

夏人原居地和崇山   233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先夏人的文化遗存      238

尧是来自东夷的“殖民者” 241

唐伐西夏的来龙去脉      245

先夏人的逃亡线路  252

鲧、禹和石峁古国

崇伯鲧异地再建崇国      261

鲧作城和石峁城址   263

齐家文化疑是石峁文化西进的产物   267

禹生石纽和羌戎地域      272

西北高地的夏崇拜传统  274

甲骨文里的夏和夏都     280

鲧禹治水

鲧之死与新密古城寨遗址     291

大禹治水新证据       297

大禹治水成功另有他因  301

禹画九州和中原龙山文化圈 305

禹会涂山和禹会村遗址 311

陶寺古国的覆亡

舜葬苍梧和禹践帝位      323

禹都阳城和王城岗遗址旳疑案    327

石峁人摧毁陶寺古城      334

碧村和杏花村:石峁人的两处战略堡垒  341

禹都平阳非空穴来风      346

禹都安邑的背后      349

第十一章 晋南和豫西早期交往的三条通道

中条浢津道和清凉寺墓地   359

虞坂颠軨道和虞城遗址       364

轵关陉道和西吴壁冶铜遗址      368

第十二章 夏早期政治重心的转移和禹伐三苗

河之南中原大势     379

禹伐三苗和石家河古国群落的集体沦陷       383

石家河文化晚期玉文化的璀璨光芒 388

三苗人亡国后的逃亡线路   394

第十三章 禹杀防风氏与启都阳翟

禹杀防风氏于会稽山    405

民主禅让制的终结 413

启都阳翟和禹州瓦店遗址   417

夏朝的西河故都     422

第十四章 夏人遭劫

公元前1900年,华夏族的大劫难     431

后羿代夏和少康复国    438

新砦期文化“杂居”现象的疑惑     443

《五子之歌》和花地嘴遗址      449

第十五章 走向辉煌

多品种的农业种植结构助夏人渡劫 459

石峁、齐家社会对中原龙山社会的支持       465

煤山类型文化的扩张    470

大邑二里头:千呼万唤始出来  472

第十六章 公元前1800年的世界和中国

世界文明舞台场景 483

中国大地社会景观 487

元中国时代谢幕     497

早期中国时代启航 501

尾 篇 511

图片来源 518

参考古籍 524

后 记 531

 

悦  读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李琳之,本名李琳,1967年生,1993年获哲学硕士学位。长期专注于先秦史和考古学研究,系山西大学三晋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兼职教授、全国炎黄文化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山西笔记》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孕育、延生和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相应地,我把它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期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前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这个时代,「中国」处于正在孕育的胚胎时期,表现在考古学上,就是在幅员辽阔的史前中国大地上,从长江中下游流域到黄河流域,再到辽河流域,一个以敬天祭祖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等为共识的「史前中国文化圈」的逐渐形成。

早期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夏中晚期至商末时期。其表现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中国进入了广域王权的大一统时代,亦即考古人所谓的「月朗星稀」时期。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的石峁古城开始奠基。最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面积达56万平方米、已经完全具备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早期小城,在「这一年」也同时降临到华夏大地上。

陶寺遗址具备了「中国」所应该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它具备以「地中」指导思想为特征——居中以通天;其二,它具备以立国在华夏人居住地域为特征——立国以祭祖;其三,它还具备了国家初级形态所应具备的所有特征——「中国」首先是一个国。因陶寺遗址诞生的公元前2300年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早诞生的时间,所以陶寺古国又被称为最早中国或最初中国。

但不管是最早中国还是最初中国,在不同的考古学人概念里,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譬如张光直先生的最初中国指的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基于同一种文化认识所形...


一是从群星璀璨到月朗星稀。从考古学角度来说,陶寺古国时期,群星璀璨,万邦林立,在以陶寺为圆心的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大大小小的同时代各种遗址就超过了上万处,譬如,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数量就有1492处,河南、山西和陕西在同一时期遗址总数量为4302处。其他如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河北、内蒙古、甘肃等也出土了不少同时期的遗址或城址。从《尚书》记载来看,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尧舜休兵不战、「谐和万邦」,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这和考古学发现是趋向一致的。在群星璀璨的广袤天空中,陶寺古国以其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成为彼时最为耀眼的那颗星。但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遗址崛起后,群星璀璨变成了月朗星稀。夏王朝一统中原,二里头王国则逐渐变成为稀疏的星空中那唯一的朗月。

二是从古国到王国。「古国—王国—帝国」是中国考古学工作者用来表示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术语。古国是指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单一制初级国家。古国时代,也被称作邦国时代,用最初提出者苏秉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满天星斗」,是一种无中心的万邦文化多源时代。古国向前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的特征是「国上之国」,即各诸侯国或酋邦之上还有一个中央王朝存在。但各诸侯国还有独立的血缘继承权和其他政治权利。王国时代就是从无中心的满天星斗进入到了月明星稀——有中心的多元一体时代。王国再向前发展就进入到了帝国阶段。帝国已经是成熟的国家形态。和王国相比,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郡县制任命,皇帝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史前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古国时代,在历经良渚古国、陶寺古国由低到高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后,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王国崛起时,进入王国时代。之后又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在公元前221年,随着秦朝的建立,进入了漫长的帝国时代。

三是从民主禅让到血统继承。尧舜古国交接权力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就是民主禅让制,这是一整套有着严密规则的民主选举制度...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考古学的迅猛发展,关于最早中国、最初中国和早期中国一类的议论成为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一个热门话题。

2009年,许宏先生率先以《最早的中国》为题推出专著,认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就是「最早中国」。许宏认为考古学上已经取得足够的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是「国上之国」的「广域王权国家」,而「国上之国」和「广域王权国家」才是「中国」概念的题中之义。2014年,许宏又出版了《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一书,以中原地区龙山时期考古资料为基础,从二里头「中国」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继续深化和完善「二里头最早中国」理论。

2010年,何驽先生发表文章,对许宏的说法提出异议。何驽认为,最初中国的出现,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非文化概念。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所建之都、所立之国,才是中国。中国的出现或形成的物化标志应当是陶寺的圭尺「中」的出现,「因为它是在『独占地中以绍上帝』的意识形态指导下,通过圭表测影『立中』建都立国的最直接物证,它既标志着控制农业社会命脉的历法作为王权的一部分,又依据其大地测量功能成为国家控制领土的象征。这种国家意识形态及其特殊的圭表物化表征,是我国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的重要特征」。何驽由此明确提出,出土了圭尺「中」并已经完全进入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遗址及陶寺文化才是最初的中国。

许宏提出的「最早中国」和何驽强调的「最初中国」这两个概念,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只在于一个是强调时间,一个是强调形态。但二里头王国和陶寺古国哪个才是最早或最初中国,由此成为超越学界之外的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问题。

2011年8月,韩建业先生在由他主持的「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观点。四年以后,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系统化,推出了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2016年,李新伟...


何驽进一步从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引发的南方苗蛮集团民主制度的确立和黄河流域小农经济促成华夏集团专制体制的形成,以及这种民主政治对小农经济社会在意识形态专制制度方面的利诱、挤压和冲击,倒逼黄河中游地区自强不息,形成了王权占主导地位的邦国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论证「中国」最初的诞生就不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

此后,高江涛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如何理解「最初中国」》,从最初中国原本是地中之国或中土之国的地理角度出发,论证了陶寺遗址就是最初中国的观点。

我在2018年6月出版《山西笔记》,并于同年12月在《前进》杂志发表《「最初中国」缘起陶寺遗址》,从文献记载的「中」「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唐尧时期的崇山代替伏羲、黄帝以来的昆仑成为所谓「天下之中」的神山这一角度,对陶寺遗址就是最初中国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论证。

事实上,「最早中国」或「最初中国」这一概念,并不是21世纪才有的「发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光直先生就已言及。他认为,形成于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中的各地史前文化便共同构成了最初的中国。张光直先生这里所谓最初的中国,显然是从中国史前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更多指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

20世纪90年代初,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古代中国演变的「三部曲」,即「共识的中国」——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理想的中国」——夏商周三代、「现实的中国」——秦汉及其以后的帝国时代。苏秉琦对「最初中国」做了属于他自己的解释:夏之前的尧舜禹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彼时万邦林立,各邦「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此即「共识的中国」;至夏、商、周三代时,由于各邦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的中国,此为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的中国」;到了距今2000年前秦始皇统一大业完成和秦汉帝国形成的时候,「理想的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读者对象:中国历史爱好者

编辑推荐:何谓“元中国”?

元中国,即*初中国,是“中国”渐具雏形的时代,为后世中国近4000年的发展、壮大,为华夏文明永世传承奠定了牢固基础。本书作者以宏大视角,尝试重建中国500年上古史,论述陶寺古国起源、发展、壮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从陶寺古国与石峁古国、石家河古国之间的联系,揭示公元前2300—前1800年500年间的史前中国历史发展线索;理顺尧舜古国和先夏、早夏以及古三苗国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前言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相应地,我把它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期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前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这个时代,“中国”处于正在孕育的胚胎时期,表现在考古学上,就是在幅员辽阔的史前中国大地上,从长江中下游流域到黄河流域,再到辽河流域,一个以敬天祭祖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等为共识的“史前中国文化圈”的逐渐形成。

早期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夏中晚期至商末时期。其表现为鲜明的特征是,中国进入了广域王权的大一统时代,亦即考古人所谓的“月朗星稀”时期。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横空出世。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已经完全具备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城址,在“这一年”也同时降临到华夏大地上。

陶寺遗址具备了“中国”所应该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它具备以“地中”指导思想为特征—居中以通天;其二,它具备以立国在华夏人居住地域为特征—立国以祭祖;其三,它还具备了国家初级形态所应具备的所有特征—“中国”首先是一个国。因陶寺遗址诞生的公元前2300年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早诞生的时间,所以陶寺古国又被称为早中国或初中国。

但不管是早中国还是初中国,在不同的考古学人概念里,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譬如张光直先生的初中国指的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基于同一种文化认识所形成的“中国相互作用圈”,许宏先生的早中国则指的是公元前1800年诞生在伊洛盆地的二里头遗址,而何驽、高江涛二先生所认定的初中国或早中国就是陶寺遗址所代表的陶寺古国。

为避免概念混淆,同时响应从2018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要求在书名中禁止使用“”一类词语的号召,本书书名即用“元中国时代”来代替“初中国时代”这个概念。元者,始也,原点也。元中国就是开始的中国、原点中国。元中国时代就是早开始的中国时代。但考虑到“初中国”在考古界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考古学和历史学概念,所以在正文中,单独涉及“元中国”时,本书仍然使用了“初中国”这一概念。

公元前1800年,石峁遗址废弃,二里头遗址崛起,“这一年”,曾经影响整个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并决定了元中国时代走向的龙山文化也走向它的末途。石峁遗址的废弃意味着属于古国时代后一个阶段即夏代早中期的结束,二里头遗址崛起则意味着王国时代即夏晚期新时代的开始。作为“国上之国”、大一统广域王权标志的二里头遗址的横空出世,还意味着从稚嫩的元中国时代跨入了更显青春活力的早期中国时代。

元中国时代是“中国”渐具雏形的时代,为后世中国近4000年的发展、壮大,为华夏文明永世传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这500年里,“中国”“中原”概念形成,龙文化逐渐演变为帝王文化,礼乐文化滥觞并有了乐器组合,“和谐万邦”的治国外交理念付诸实践,“民主禅让制”也成为华夏联盟集团权力交接的既定法则。同时,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也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

纵观浩浩荡荡500年的元中国时代,以下几条发展线索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从群星璀璨到月朗星稀。从考古学角度来说,陶寺古国时期,群星璀璨,万邦林立,在以陶寺为圆心的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大大小小的同时代各种遗址就超过了上万处,譬如,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数量就有1492处,河南、山西和陕西在同一时期遗址总数量为4302处。其他如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河北、内蒙古、甘肃等也出土了不少同时期的遗址或城址。从《尚书》记载来看,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尧舜休兵不战、“谐和万邦”,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这和考古学发现是趋向一致的。在群星璀璨的广袤天空中,陶寺古国以其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成为彼时为耀眼的那颗星。但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遗址崛起后,群星璀璨变成了月朗星稀。夏王朝一统中原,二里头王国则逐渐变成为稀疏的星空中那的朗月。

二是从古国到王国。“古国—王国—帝国”是中国考古学工作者用来表示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术语。古国是指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单一制初级国家。古国时代,也被称作邦国时代,用初提出者苏秉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满天星斗”,是一种无中心的万邦文化多源时代。古国向前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的特征是“国上之国”,即各诸侯国或酋邦之上还有一个中央王朝存在。但各诸侯国还有独立的血缘继承权和其他政治权利。王国时代就是从无中心的满天星斗进入到了月明星稀—有中心的多元一体时代。王国再向前发展就进入到了帝国阶段。帝国已经是成熟的国家形态。和王国相比,其明显的特征是郡县制任命,皇帝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史前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古国时代,在历经良渚古国、陶寺古国由低到高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后,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王国崛起时,进入王国时代。之后又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在公元前221年,随着秦朝的建立,进入了漫长的帝国时代。

三是从民主禅让到血统继承。尧舜古国交接权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禅让制,这是一整套有着严密规则的民主选举制度,虽然其中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譬如尧舜交接权力之后甚至出现了像《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所记载的“舜逼尧,禹逼舜”和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那样的事情,但总的来说,这套规则还是保障了尧舜禹之间权力交接的顺利进行。禹去世后,由于夏族政治势力的空前巨大,禹子启抢班成功,中国社会由此开始了长达近4000年的血缘继承制皇权交接模式。

本书利用考古学成果,并综合运用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陶寺古国即初中国起源、发展、壮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陶寺古国和石峁古国、石家河古国之间恍惚迷离的外交关系脉络,揭示了元中国时代—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500年史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理顺了尧舜古国和先夏、早夏以及古三苗国等王朝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出了夏朝起源、建立、发展,直至夏中晚期都邑二里头城址“国上之国”广域王权的出现这段历程的主脉,从而在更大的框架上尝试着重新建立属于这500年的古史体系。


书籍介绍

还原公元前2300~前1800年的华夏大地场景

编辑推荐:

何谓“元中国”?

元中国,即最初中国,是“中国”渐具雏形的时代,为后世中国近4000年的发展、壮大,为华夏文明永世传承奠定了牢固基础。本书作者以宏大视角,尝试重建中国500年上古史,论述陶寺古国起源、发展、壮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从陶寺古国与石峁古国、石家河古国之间的联系,揭示公元前2300—前1800年500年间的史前中国历史发展线索;理顺尧舜古国和先夏、早夏以及古三苗国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内容简介: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横空出世。最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已经完全具备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城址,在“这一年”也同时降临到华夏大地上。

作者利用考古学最新研究成果,借鉴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论证了元中国时代“和谐万邦”的治国外交理念及礼乐文化滥觞、民主禅让制确立、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中原”概念的形成等,全书可谓叙事宏大,蔚为壮观。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205+)
  • 一星好评(668+)
  • 四星好评(617+)
  • 图书多(450+)
  • txt(201+)
  • 好评(131+)
  • 全格式(119+)
  • 好评多(520+)
  • 还行吧(658+)
  • 藏书馆(345+)
  • 盗版少(543+)
  • 推荐购买(290+)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 2025-01-16 21:01:08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26 08:12:53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国***芳: ( 2025-01-05 09:13:39 )

    五星好评

  • 网友 寇***音: ( 2025-01-19 01:58:2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曾***玉: ( 2024-12-30 23:55:46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沈***松: ( 2025-01-18 15:33:16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寿***芳: ( 2024-12-25 22:32:4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利***巧: ( 2024-12-28 07:36:3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蓬***之: ( 2025-01-02 08:29:00 )

    好棒good

  • 网友 印***文: ( 2025-01-16 04:47:59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冯***丽: ( 2025-01-03 17:05:03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益***琴: ( 2024-12-26 07:08:54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訾***晴: ( 2024-12-23 22:30:11 )

    挺好的,书籍丰富


随机推荐